实验十三: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 实验原理: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_______,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_______,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2. 问题探讨:
(1)为什么每次抓取小球后都必须先_______,然后才重新抓取?确保每个小球被抓取的几率相等,数据准确。
(2)随机抓取10次,请同学们统计结果,是否出现三种基因组合,且性状分离比是否为1:2:1?不能,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答案:
1.雌雄生殖器官、雌雄配子 2.放回原位
实验十四: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1. 目的要求:通过观察_______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 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3. 先用低倍显微镜依次找到_______的细胞。
4. 再在高倍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_______。
答案:
升上a952网软广习途eb928c66技8964e9a50067学限公点有司术2974元优a726东心慧43c9-得法科件智9ba8d7e2473d
1.蝗虫精母细胞
3.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
4.形态、位置和数目
实验十五: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1. 实验原理:
(1)进行有丝分裂的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在纺缍丝的作用下分别移向两极,最终被_______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2. 实验步骤:
(1)低温诱导:培养洋葱根,待洋葱根长出1cm左右时,将整个装置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
(2)固定形态: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_______中浸泡0.5-1h,以固定细胞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_______溶液冲洗2次。
(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观察:用显微镜观察,并寻找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细胞。
答案:
1.平均分配、染色体数目 2.卡诺氏液、95%的酒精
实验十六: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 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_______遗传病;所调查的群体要足够大,并注意在人群中_______调查。
2. 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要在_______中调查并绘出_______。
答案:
1.单基因、随机抽样 2.患者家系、遗传系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