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家长必看!“强基计划”——进一流大学的新途径

2020年12月16日 浏览:

1月15日,教育部在官网发布一份重磅文件《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事关高校招生。

教育部表示,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教育部在深入调研、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

文件中明确,起步阶段,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相关高校可向教育部申请并提交相关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教育部组织专家综合考虑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科研项目及平台建设情况、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和规模。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取而代之,是新的强基计划招生。

“强基计划”

1.学校

起步阶段,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目前是36所)

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这里只说明36所学校可以申报,具体多少所高校开展强基计划根据教育部审批情况而定)

2.专业

强基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安排招生。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3.时间

4.成绩

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 85%)。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

5.培养模式

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可单独编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

强基计划和原自主招生的主要区别?

一是选拔定位不同。

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而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二是招生专业不同。

自主招生未限定高校招生专业范围;强基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安排招生。

三是入围校考的依据不同。

自主招生的入围依据主要是考生的申请材料;强基计划的入围依据是考生高考成绩,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四是录取方式不同。

自主招生采取降分录取的方式,最低可降至一本线;强基计划将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体现对学生更加全面的考查。

五是培养模式不同。

相关高校对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在培养方式上未作特殊安排;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将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通道,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

关于强基计划七大问

1.强基计划,需要选拔怎样的人才?

强基计划需要选拔什么样的人才?教育部文件里,有如下表述: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由此可见,“拔尖创新人才”,这是强基计划里面提高的一个高频词汇。

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5年前。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院士时,钱学森提出了一个引发学界大思考的问题:“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2009年10月,钱老溘然长逝。为了回应“钱学森之问”,同年11月,教育部正式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词,正式出现在教育部及各重点高校文件里。

教育部门对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了筹备,选择了17所中国大学的数、理、化、信、生5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力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201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入选。

2019年12月,北京大学官网发布文章《“拔尖”十年再启程》,宣布启动“拔尖计划2.0”,某种意义上讲,是对拔尖创人才配培养计划的一种呼应。

而强基计划,面向的正是“拔尖创新人才”。这越来越表明,面向新世纪,面向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

2.名额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

在原有的自主招生计划里,会有一个明确的招生名额限制:即不超过招生计划数的5%(清北除外)。而在强基计划里,并没有具体招生名额的限制,根据教育部文件规定:

“高校要与各地教育部门充分沟通协商,统筹考虑国家政策与导向、招生定位和培养要求、各地高考综合改革进程以及中学素质教育推进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在各省(区、市)的强基计划招生名额,并在各省(区、市)的分省计划中安排。”

这里面,至少透露了三点信息:

1)具体的录取专业和名额,理论上不设上限,由高校自己决定。这与此前传闻中“不设招生名额限制”是吻合的;

2)强基计划是分省投放专业和招生名额的,这意味着强基计划是省内竞争!这与以前自主招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自主招生的降分优惠属于所有省份之间竞争,某种意义上讲,自主招生等同于各省份学科竞赛实力大PK。

3)如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2020年进入新高考的省份,强基计划的名额会更多,很大高校把相关专业的绝大多数招生名额都投放在新高考省份强基计划中。这一点,在浙江、上海等省份的综评招生中,已经得到验证:在上海,复旦、上交大两所高校,90%以上的名额,都投放在综评名额里;在浙江,北大、清华、中科大、复旦、上交大、港中文(深圳)等名校的综评名额,占比亦超过90%……

虽然相较于原来90所自主招生高校,强基计划看起来范围减少了,而实际上,人数却是增多的。这种增加,除了“量”的增加,还有“质”的增加。

传统的自主招生,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高校很难触及到5%的边界,或者说很难招满符合要求的5%名额,甚至有的高校自主招生已名存实亡。而新模式招生中,不再有名额限制,意味着理论上可以达到100%,90乘以5%对比36乘以100%,这是一道很简单的算术题。

可以预见的是,这36所试点高校,也许不会一下子把相关专业100%的录取名额都投放在强基计划中,但这代表着非常大的扩容弹性。会不会是从36所试点高校,开放到137所双一流高校,甚至更多的本科高校?这是政策留下的想象空间。

3.杠杆效应下,参与者更多了?

强基计划的参与者增加,一方面取决于突破了5%的名额边界,另一方面,来源于初审-入选-录取等流程规则下的漏斗效应。根据教育部规定:

“对于以高考成绩入围高校考核的,有关高校在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下同)上,按照在生源所在省份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以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到低确定参加高校考核名单。”

上面这段话,至少包含两个意思:

1)“对于以高考成绩入围高校考核的”,这意味着,高考成绩是入围初审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而另一个入围指标,推测是学科竞赛(后文会有分析);

2) “按照在生源所在省份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以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到低确定参加高校考核名单”。这意味着,会有N倍于招生计划数的考生,有机会参加高校的校考。

这会带来哪些变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清华北大在某省招300人,假设300个名额全部是裸考、统招,理论上你需要考入前300名(不考虑前300名有人弃报因素),这是1倍的杠杆;

假设清北300个名额全部投入到强基计划里,是否意味着只有前300人才有机会?并不是的!参照公务员录取模式,按照1:3确定入围名额的话,实际上参与录取角逐的会是900人!

是否就意味着,前900名才有机会?同样并不是!有可能第700名觉得自己考清北概率不大或者他更喜欢复旦或浙大,从而选择放弃,这样第901名就有机会……以此类推,最终入围的有可能是高考排名第1000名、1200名甚至更多!如此一来,杠杆效应便达到了3倍、4倍!

这些双一流高校,最终会按照多少的入围比例来确定校考名额?目前教育部并未有明确规定,我们可以参考2019年部分高校综合评价入选比例:

浙江大学三位一体(面向浙江):按照1:6确定校考入围名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位一体(面向浙江):按照1:3确定校考入围名额;

东南大学综合评价(面向江苏):按照1:3确定校考入围名额;

山东大学综合评价(面向山东):按照1:4确定校考入围名额;

……

因此,预测双一流高校实际入围比例,可能在1:3左右,不排除部分高校会把入围比例放大到更多。

件4fc5有秀元-技软优慧秀8aeb7f52途网8847心升点4a5b限088e2e72东科学4a31公司法广 4.三四线中学,迎来上车新机会?

选拔规则、录取规则的改变,同样会带来升学规则的重新洗牌,这对于三四线中学、县城中学等地方中学而言,无疑是新的机遇。

作为县中出身者,近几年也一直在做县中教育的研究,有一个现象不得不令人痛心疾首:五六年前甚至更早一些年份以前,很多县中的教育质量还是非常过硬的,每年考取清北的人数可能很少,但相对比较稳定;渐渐的,这些县中考清北变成了偶然,而最近几年一个更加明显的现象是,很多县中已经连续多年没有学生考上清北了!如此一来,好学生流失,好老师流失,恶性循环,马太效应加剧……

县中的没落,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在学科竞赛作为近乎唯一评价体系的自主招生语境下,这些中学并没有相应的能力去应对,拼裸分的话,县中的学生考到全省前800名、前500名并不困难,考进全省前100名、前50名,却非常困难。事实上,清北裸分名额越来越少,很多省份100名以后裸分报考清北几乎没什么希望。

三四线城市甚至很多县中的另一尴尬之处在于:他们不仅没有能力通过学科竞赛等途径参与顶尖游戏的角逐,又享受不到贫困地区的国家专项、高校专项计划的惠顾,他们处在政策的夹缝中,成为广大被忽视的群体。

新模式下,入选人数最高可达招生计划的3倍甚至更多,这意味着这些中学第500名甚至第1000名的考生,都可能有机会触摸到清北。毫无疑问,县中上车的机会多了。

需要提醒的是,有机会入围,并不代表一定能够被录取,最终高校校考的部分,仍然是重要的筛选环节。

5.学科竞赛,是否还有必要学?

原来的自主招生,学科竞赛几乎是唯一的报考条件;而在强基计划中,对报考条件的表述为:

“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

高考成绩成为强基计划重要的报考条件。是否意味着,学科竞赛作为报考条件将不存在呢?并非如此,除了第5条分析外,教育部文件中,同样提到:

“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何为“学科突出才能”?很明显,主要就是指数、理、化、生、信五大学科竞赛。这里,除了高考成绩以外,教育部为竞赛生留下一道特殊的口子,而且这个报考条件不受“85%高考成绩”这一条款约束,可以“破格入围”、“破格录取”。

如何“破格录取”?教育部文件里,同样有所规定:

“破格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

这句话意味着,达到破格录取条件的考生,高考成绩只需要达到本省本科一本线即可录取。这也是原来自主招生中给予“竞赛党”的最高优惠,在强基计划里,这条通道同样得以保留。

学科竞赛需要达到多高的奖项才能破格录取?目前尚未可知,最少应该达到五大学科竞赛省一水平,甚至有可能达到国三及更高水平。

学科竞赛作为“破格”条件,门槛势必会提高,基于“学科竞赛可能会影响高考成绩”这一风险顾虑,学科竞赛的作用被相对削弱。反映到中学层面,通过走访部分教练得知,的确有不少学生因为新政对竞赛学习产生动摇,甚至有的学校竞赛生人数出现腰斩。很多学校都在困惑,竞赛还有必要学吗?

建议是:

首先,顶尖高校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初衷不会变,过去的经验表明,清北等名校通过学科竞赛选拔学科特长学生,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这部分某一学科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无论政策怎么变,名校选拔他们的需求不会变。因此,对于那些少数具有学科天赋的孩子,大可不必过分担忧,应坚持自己的初心,回归到学科竞赛的本质。

其次,那些因为升学、加分等功利性目的,不顾自身实际情况、不顾自身是否具备潜质,而盲目跟风甚至孤注一掷的学生,确实应该冷静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条道路真的适合自己吗?再次强调一遍: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学科竞赛都只是少数人的游戏,而不是大多数人的敲门砖。

另外,对于目标为清北复交等顶尖高校的学生,竞赛是一个增值选项。对于这些名校而言,高考分数已不再具有明显区分度,他们过往的校考环节,会融入大量的学科竞赛知识来增加区分度,有竞赛学习经验者,无疑更具有优势。对于这部分考生而言,需要同样兼顾竞赛知识的广度,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你要做到万里挑一,如果不承担比普通人多得多的苛求,站在金字塔尖上的凭什么是你呢?

6.校考只占15%,为何决定生死?

根据教育部规定,强基计划主要由高考成绩85%+15%高校校考组成。假设满分是100分的话,我们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公式计算出强基计划加权的分数构成:

满分100分(强基计划)=满分85分(高考)+满分15分(校考)

表面上看,高考成绩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这是否意味着,校考就不重要呢?

其实,决定入场的因素在“85%高考”,而真正决定命运(录取与否)的,却在“15%校考”。因为,新模式招生中,高考虽占据了85%的权重,但折合成百分制后,它们的分数级差却被进一步缩减,特别是对于清北等名校而言。

我们以浙江省2019年的高考成绩为例,假设清北在浙江强基计划共录取300人,按照上述规则,则第1000名左右有机会入围,根据浙江省2019年一分一段表:

(浙江省2019年一分一段表)

上图可以看出,浙江全省第1010名为685分,可以推测,入围清北强基计划的最低分数,应该在685分左右;而上述入围者中位数分数,约为691分!高考的分数,在前1000名考生中显得极为拥挤,如果折合成85分的高考比重后,计算方式为:

(高考分数/750)*100×85%

依此计算,695分折合为78.77分,691分折合为78.31分,685分折合为77.63分!这也意味着,如果依靠高考分数入围的话,折合成百分制后,绝大多数考生的分数差距在1-2分之间,高考在顶尖选手之间几乎不再具有区分度。

很简单的道理,去竞争北大的,有可能是700分和685分的,但绝对不会是600分、620分的。传统高考模式下,685分比700分低15分,可能相差了上千个排名;但在新模式折合成百分制后,仅仅是相差了1.7分,这1.7分,完全有可能在校考环节翻盘。

剩下的15%校考环节,是如何拉开差距的呢?

我们以清北近几年的综评校考(领军博雅)理科为例,平均得分率仅为30%-40%!而这些,都是顶尖高手之间的较量!这意味着,在校考环节,最头部的学生可能得到13分、14分以上,最尾部的可能得1-2分,平均只有5分左右。学霸的荣耀,很可能在清北的一场校考中被击得粉碎!

为什么高校校考一定会成为拉开差距的重要环节?道理很简单:这些学霸们的高考得分率已经达到90%-95%,高考的区分度和选拔性功能基本丧失,高校急需在校考环节通过区分度来达到筛选目的。

7. 校考内容,啥时开始准备?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强基计划选拔流程,4月份考生开始申请报名,6月底-7月初参加高校的校考,7月中上旬强基计划录取完毕。

强基计划报考流程

留给考生的真正有效备考时间,只有短短的3个月左右,这期间还要参加高考。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准备?

如果你计划出门远行,你一定会提前做好计划、查好攻略、备好物品、定好机票,而不是等到出发前一天才开始准备。同样道理,高校校考也不会给你机会等到你高三快毕业的时候才去临时抱佛脚。

高校校考为了增加区分度,主要会考察大量的学科竞赛知识、高中选修课程、大学先修课程,以及大量的创新性测试。而这些,又都是我们在高中教学中缺失的部分!

根据2019年6月份《国务院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新高考后,不再制定高考大纲,取而代之将会以新课标和高校选才要求为依据。这意味着,高考分数以外,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顶尖高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校考环节通过大量的竞赛知识和超纲知识来增加选才区分度;这也意味着,清北等名校考察形式越来越灵活多元,课外知识的广度和创新性思维,远比只会考高分重要。

想报名强基计划招生,如何准备?

01

加强对学科竞赛的重视

在制度设计上,强基计划将选拔两类群体,主体是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和少数在某个领域具有突出才能的“偏才怪才”。缩减资格院校,以高考成绩和突出才能作为选拔条件,更加凸显强基计划的重要性,也明显提高了报名门槛,对于大多数基础知识扎实和具有学科特长的考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变化。

但是很明显,没有在学科竞赛中拿到成绩的同学将会很难在强基计划中施展手脚,竞赛也会越来越激烈。

02

脚踏实地

不管自主招生政策怎么变,受影响的考生数量大概也就是全国考生总数的0.2%规模。自主招生政策变化背后的指导原则,则更多是为了配合国家强化基础学科建设,促进双一流高校发展战略,和体现招生的公平公正性。而且,高考成绩在这次变动中也会扮演一个较为重要的角色。

因此,每位学生都需要脚踏实地,重视高考的成绩。

03

调整好心态

相信不少的家长和学生在知道这条消息之后会很慌乱,这也是在所难免。但是在高考真正到来之前,官方还会不断发布文件,一定还会出现很多变动。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一次高考,对于学校、家长、学生都是一场鏖战的原因。

所以调整好心态十分重要。有人说“无知者无畏”,小编却认为那是最糟糕的状态,我们要做到的是“知且无畏”。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眼前的事,和孩子一起规划好未来的路。

一句话概括36所“强基计划”招生试点高校

1.北京大学:理科实力最雄厚,部分文科实力称雄,医学也处于领先地位;综合性大学第一位。

2.中国人民大学:文科第一高校,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等学科处于第一位。

3.清华大学:工科第一,工科实力远超其他高校;管理、生物学等也处于领先地位。

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科学第一,近年录取分数确实是高。仪器科学、计算机和软件等学科也很强大。

5.北京理工大学:工科实力很强,国防七子之一。兵器学科排名第一。

6.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类高校的霸主,优势巨大。双一流赢家之一,9个学科入围一流学科。

7.北京师范大学:师范类第一高校,传统名校,地位很高。地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排名第一。

8.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类高校,民族学第一。其他无太强势学科和专业。

9.南开大学:传统老牌名校,数学、化学、统计学、世界史等都很厉害。

10.天津大学:第一所近代大学,工科巨牛,工科各专业比较均衡,化工第一,管理也很有实力。

11.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地区第三;当初的四大工学院之一,工科总体实力不错。化工、力学等有优势。

12.吉林大学:院校合并后,办学规模大。实力排在东北地区前三,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不错。

13.哈尔滨工业大学:C9成员,东北第一高校,国家地位很高,曾经的工科第二,大部分工科专业都很强。

14.复旦大学:基本上是消弱版的北大,文科和理科实力雄厚,工科实力一般,综合性大学第二位。

-途东优网8847心心公a63ccb70量a68d限088e2e7242c50fe1有秀元a5202babbfb8学4a3192dd科4d54件4fc52b7872eb技软得慧秀8aeb7f52升点4a5b点量司法的法广

15.同济大学:工科名校,综合实力上海第三。土木工程国内第一,建筑和环境都学科优势也很明显。

16.上海交通大学:工科实力国内前三,医学、生物等学科实力绝对的第一梯队。

17.华东师范大学:师范类第二高校,文科和理科都不错。双一流表现一般,一流学科入选三个。

18.南京大学:南大的强大在理科,地质、天文、物理、化学、生物都是国内前几名。

19.东南大学:当初的四大工学院之首,工科实力强大。此次双一流大赢家,11个一流学科的数量,一举杀入前十。

20.浙江大学:工科和农学实力都很强大,规模大、发展势头猛;

2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规模小,学风扎实;理科巨牛,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先;拥有多个国家实验室。

22.厦门大学:校园风景巨美;海洋科学、统计学和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很厉害。

23.山东大学:办学规模大,山东第一高校。本次双一流较受伤,一流学科数量只有两个。

24.中国海洋大学:同校名,海洋学科实力强大。双一流中划为A类,实属表现不错。

25.武汉大学:发展迅速,总体偏文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测绘、地球物理学等多个学科全国第一。

26.华中科技大学:工科和医学都很强大,与同城的武汉大学实力相当。机械、电气、材料、动力、医学等学科排名前列。

27.中南大学:湖南第一高校,医学、材料、冶金等学科都是国内领先。

28.中山大学:华南第一高校,发展迅猛。实力较为均衡,11个学科入选双一流,是赢家之一。

29.华南理工大学:也是四大工学院之一,发展势头较好。轻工极具优势。化学、材料等也很不错。

30.四川大学:办学规模巨大,综合实力西南第一。医学实力强大,口腔医学国内第一;数学、化学等也不错。

31.重庆大学:综合实力不错,此次双一流的输家,一流学科只有三个,且都是“自定”。

32.电子科技大学:当初的两电一邮,选择电子科大借助985的发展已经有很大优势。电子科学和通信等都是领先的。

33.西安交通大学:老交通大学的衣钵传人,八十年代排名国内前五。目前机械、能动、电气和管理等学科强势依旧。

34.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航海都很厉害,材料极其出色。双一流表现不理想,仅入选两个学科,航空航天等未入选。

35.兰州大学:公认最委屈的大学,人才流失和生源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发展。但实力很不错,社会评价很高。

36.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军中第一高校,神秘而强势,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等学科优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