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2020年02月21日 浏览:

知识主线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先秦

时期

兴起、发展和繁荣

(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1.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商业政策?

答案 重农抑商。

2.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从唐代长安城到南宋都城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 坊市制度的瓦解。

3.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我国古代商业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

答案 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秦汉

时期

重农抑商,步履维艰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隋唐

时期

范围扩大,贸易繁荣

(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

(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3)出现柜坊和飞钱

(4)对外贸易发达,广州是重要港口

宋元

时期

打破时空,空前繁荣

(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

(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

明清

时期

继续繁荣,“商帮”出现

(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

(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归纳总结: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紧密相连。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坊市制度从建立、发展到瓦解的过程,反映了城市经济功能的不断增强,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基础知识

商业的发展

(1)“市”的形成和发展

(2)宋代的商品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孕育了“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其中特别突出的是被称为“城市革命” 的坊市制度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住宅区和商业区不再有严格的区分,出现了夜市、早市等。出现最早的纸币一交子。海上贸易发达。

(3)明清商业新特点:

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苏州等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白银广泛使用。

③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破产农民成为自由崂动力,也成为商品。

④形成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要点释疑

1.我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

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4)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

(5)流通领域的变化

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起源早、不断发展:起自商朝,之后历代不断发展。

(2)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古代商品市场由城市市场和乡村集市组成,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城市市场主要是满足达官贵人的享受消费,城市手工业品与乡村农产品的交换则处于次要地位。乡村集市狭小、分散,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只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3)对外贸易由盛到衰:对外贸易起自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纪元,从明朝中后期起,政府实行闭关、海禁等政策,阻碍了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妨碍了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

3.古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上看

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的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和商业发达而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

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

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布局上看

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城市有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的趋势。

4.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政治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封建的自然经济,原来的统治措施已经不能维护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成为必然。

(2)经济上: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3)思想文化上:产生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理学走向僵化;小说、戏曲、绘画等市民文艺繁荣。

规律巧记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个政策: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考题探究

1.(2018·江苏高考)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 D

解析 重农抑商是商鞅变法后古代政府的基本国策,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商人从最初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到“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一直处在政府监管下,C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2.(2018·河南名校联考)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

A.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

B.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

C.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

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不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歌颂的是秦始皇,而不是商鞅,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体现不出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故D项错误。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现象

公元前6~

公元前4世纪

公民、海外贸易、美德、选举、津贴、仁义、土地私有、中央集权、私学

公元10~

12世纪

夜市、瓦肆勾栏、市民、南戏、科举制、参知政事

公元14~

18世纪

章回小说、工商皆本、雇佣关系、白银、内阁、经世致用

围绕材料,结合古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

论题: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经济发展,小农经济逐渐形成,促使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社会出现剧烈变化,百家争鸣出现,中央集权逐渐建立。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思想界出现了活跃的局面,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使儒学正统受到挑战,君主专制制度渐趋衰落,推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总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文化等也随之发生变化。

解析

首先拟定论题,材料反映了古希腊和古代中国春秋战国、宋代和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状况,决定中西方社会发展的根源在于经济基础,可从中西比较和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两个角度拟定题目,如东西方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古代东西方社会不同的走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等,注意拟题的范围是古代史。其次进行阐述,结合所学,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来阐述,如以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为论题,可选择春秋战国和明清时期,阐述经济发展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最后进行总结,升华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