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近现代史题纲要

2020年05月20日 浏览:

两个历史阶段特征

1.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①政治:列强的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②经济:自然经济的瓦解,洋务运动近代企业的诞生,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③思想:西方科学、民主思想、文化的传播,人们思想的启迪。

④文化: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⑤对外: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期

①政治: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制度的解体,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推动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②经济:自然经济的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思想:封建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冲击,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人们思想的解放。

④文化: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习俗礼仪的西化。

同时期的西方:

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帝国主义阶段

①政治: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广泛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②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③思想: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文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文学、美术的产生与发展。

两个时期:

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两条主线:

1.西方列强的侵略;

2.中国各阶层人民反抗列强的斗争和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

【历史主体】

1.外国列强的侵略:

①政治(军事):

鸦片战争(原因、条约——内容、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条约——内容、影响)

广科件元优方慧有网司4cee4aa8公量软途学升-限c77d东技
→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条约——内容、影响)

→八国联军侵华(原因、条约——内容、影响)

→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日本侵华罪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陆。

②经济:鸦片战争后商品输出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输出为主→抗日战争日本经济掠夺→解放战争美国经济掠夺。

③文化:传教士传教,日本同化政策。

2.中国各阶层反抗列强的斗争和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

①地主阶级:——迟钝的反应

→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背景、内容、影响)

→洋务派: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背景、口号、目的、内容、结果、影响、局限、实质)

→20世纪初的清政府:1901“新政”(内容、影响)

→1905∽1911“预备立宪”(经过、结果)

②农民阶级:——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明显的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原因、经过、两个革命纲领的异同点、影响、失败原因)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背景、口号、影响、失败原因)

→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农民政权和武装、支持革命

③民族资产阶级:——渐进的觉醒

→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王韬等人,最早提出君主立宪主张,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康梁维新派(即保皇派或立宪派):戊戌变法(背景、康梁维新思想形成、办报办团体、两派论战、施政纲领、百日维新内容及意义、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意义)

→革命派:辛亥革命(背景、内容、结果、影响、失败原因、为什么说失败了?),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国民大革命(国共首次合作)

→激进派:新文化运动(背景、标志、内容、影响)

→实业救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④无产阶级:

→五四运动:(原因、口号、经过、初步胜利、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经过、奋斗目标、中心任务、意义。)

→国民革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背景、经过、评价、失败原因、启示)

→土地革命,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背景、经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广州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第五次反围缫的失败、红军长征、遵义会议、长征结束)

→抗日战争,建立抗日统一战线:(背景、开始标志、合作标志、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国外战场、日本罪行,意义)

→解放战争,实现民族独立:(背景、经过、内战、反攻、主力、推翻,意义)

社会形态

1.经济史:

自然经济的瓦解(原因、表现、影响)

限c77d网b0d9b5c5有件-慧东学8325公量优方是技b69dc9a1科途元是升广司4cee4aa8软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原因、表现、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产生→初步发展→迅速发展?春天→发展受挫→显著发展?夏天→日益萎缩?秋天→陷入绝境?冬天→出现转机?又一春→结局?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注意各时期的原因分析、表现、影响,特别注意前三个时期。

2.思想史:

→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

→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主张民主共和、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和科学;

→无产阶级: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成熟→解放战争→建国后影响)主要掌握重要的内容、确立标志、精髓、影响。

3.文化史:

社会习俗的变迁(原因、表现、影响)


【两个历史阶段特征】

1.建国初期(过渡时期)

①政治: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确立、“一边倒”外交政策;

②经济: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基础、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思想:“双百”方针的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④文化: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⑤国际:美苏冷战,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

2.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①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完善、“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多边外交;

②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对国企的改革、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融入经济全球化;

③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

④文化:科教兴国的提出,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⑤国际: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历史主线】

1.政治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法制的建设、外交方针政策与成就、“一国两制”

东广-有件慧学8325途技b69dc9a1学科3615限c77d升公量司4cee4aa8元是8091f480网b0d9b5c5优方是法软

2.经济史: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三→八→八二→大→人→十→文→周→邓→改→社)

3.思想文化史: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历史主体】

1.政治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法制的建设、外交方针政策与成就、“一国两制”。

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与发展(背景、经过、职能、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背景、经过、原则、特点、地位、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背景、经过、原则、地位、意义)

→1998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确立(海选、原则)

②法制建设

→1949-1954《共同纲领》(背景、内容、意义)

→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背景、内容、原则、意义)

→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1982修订《中华人民共各国宪法》

→逐步确立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完备的法律体系

→颁布民告官的法律《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

→1997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1999九届人大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③50年代―70年代―新时期的外交方针、政策、成就(背景、表现、意义)

④“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背景、提出、含义、成功运用、意义、海峡两岸的进展)

2.经济史: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三→八→八二→大→人→十→文→周→邓→改→社)

①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各自的背景、内容、意义)…成功

②八大二次会议、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革(各自原因、特点、表现、影响)…失误

③1961年的“巩固、充实、调整、提高”的方针,纠正农村左倾错误、1973年周恩来的调整、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各自的背景、意义)…成功

④改革开放,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背景、内容-措施、特点、意义)…成功

★注意哪些是成功的探索哪些是失误的探索?特别注意改革开放的措施.

优方是法6419a56d4264广-技b69dc9a1学元是8091f480学8325术升慧4b2c4b10网b0d9b5c5科3615限c77d途软司4cee4aa8公量件有量量西东

3.思想文化史:

邓小平理论、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①邓小平理论(背景、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南方谈话,成熟,十四大→十五大、确立标志、精髓、意义)★注意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②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