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之历史唯物主义

2020年05月08日 浏览: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价值观

唯物史观

1. 社会的本质:

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2. 社会的基础:

生产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表现:

A: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B:社会存在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未必同步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②社会意识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阻碍社会发展)

4. 社会两大基本矛盾

件软40d1公限广得司径有升元技途网慧优46dff125学东科cf14-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变化发展,生产关系也会变化发展;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5. 社会两大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6. 社会发展总趋势:

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7. 社会发展动力:

根本动力:在不断解决社会两大基本矛盾中实现的。(解决方式: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改革)

直接动力: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改革。

改革本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8. 社会历史主体:人民群众

(1)含义: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包括普通个人与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主体)

(2)地位: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东广得学53ed途技元网得限科cf14有费df66软40d1件升公司径-优46dff125慧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9. 群众观点:

(1)含义:相信人民群众自已解放自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我们工作出发点: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路线:

(1)含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从路线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及成功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价值观人生观

1. 价值:

含义:一切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既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

2. 人的价值

(1)含义:在于创造价值,即通过自已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以及自身的需要。

(2)构成:①贡献:满足社会及他人的需要;②索取:满足自身的需要。

(3)评价标准: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地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3. 价值观

(1)含义: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导向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对人的行为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注意: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表现:

①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②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含义:

①价值判断:是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②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2)产生:

①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脑中反映的产物;②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3)特点:

社会历史性:(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角度不同,价值判断与选择不同(阶级社会有阶级性)

(4)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①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

5. 如何创造与实现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注意: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发展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及正确的价值观。


公89e0e46c-科cf140cd49807软40d1限4584技点秀3d37秀学53ed件量4b29途慧元a4c2东优46dff125广得学是b6fe升高学ff0f网得得有费df660ff728d112708ea7习8255上司径 设问: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词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历史主体: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

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5. 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

例题解析

例题:虽然国家在着力改变“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一分配状况,但科研人员实际贡献与收入分配仍不完全匹配,导致一些地方“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知识和创新的价值被变相贬低。2016年1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向社会公开发布《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允许科研人员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获得合法收入,鼓励科研人员公益性兼职。《意见》发布后,在全社会产生了热烈的反响。有媒体调查显示,约九成受访者对科研人员“兼职兼薪”表示支持,体现“智有所值、劳有所得。不过也有人担心“分配新政”落地有难处:兼职兼薪现在只是笼统的规定,适度又该怎么把握;后续如何监管;科研人员的本职和兼职工作怎样平衡?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意见》出台后为什么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支持 。

【答案】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该意见出台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因此得到大家的普遍支持。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该意见符合广大群众尤其是科研人员的利益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