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

2021年11月08日 浏览:

1.豌豆做遗传学材料的优点:豌豆是雌雄同株(两性花),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豌豆花较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生长周期短,繁殖快,后代多。

2.对分离现象或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假说)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5.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分离定律)

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彩球的组合有 3 种,各组合类型之间的数量比理论上应为DD:Dd:dd = 1:2:1。

6.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7.同源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联会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8.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联会后的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以交叉互换。

9.减数分裂Ⅰ的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10.减数分裂Ⅰ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1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

12.减数分裂Ⅱ的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13.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稳定性的是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4.萨顿假说:假说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推理方法:类比推理法;

假说依据:基因和染色体在行为上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5.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实验者:摩尔根;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

果蝇眼色杂交实验结论: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在染色体上

16.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17.人类红绿色盲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是:① 男患者多于女患者;② 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必患病。

18.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实验材料: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结论: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19.搅拌: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20.离心: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外壳,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内含T2噬菌体的DNA)。

21.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2..以DNA 作为遗传物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和 DNA 病毒;少以 RNA 作为遗传物质 : RNA 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等。

23.DNA特点:①稳定性:②多样性 ③特异性

限元9682升根广科5474东学件公4996软途有司优技网-0e1c2e9c慧是学

24.☆DNA 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25.DNA 分子的结构

五种元素:C、H、O、N、P

四种碱基:A、T、C、G

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基本单位)

三种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

两条长链: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

一种螺旋: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

26.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材料:大肠杆菌 .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密度梯度离心法。

27.DNA的复制:场所:细胞核 .

28.DNA的复制时间:细胞分裂间期。(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29.DNA复制过程:解旋→合成子链→复旋

30.

31.DNA复制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2.精DNA复制确复制的原因: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33.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34.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35.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36.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tRNA上的3个碱基。

37.中心法则:

38.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

39.基因控制性状的两种方式:

①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囊性纤维化、镰状细胞贫血症。

科5474限东学元9682网习广司慧是升根有优8083学件-0e1c2e9c途软682a技公4996

②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皱粒的形成。

40.细胞分化的本质就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1.表观遗传: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42.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43.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44细胞癌变原因: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失控.

45.癌细胞的特点: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46基因突变意义: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47.基因重组概念: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48.基因重组类型:

(1)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而发生交换,(发生在前期);

(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49.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类型

(1)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实例:21三体综合征(多1条21号染色体)

(2)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

50.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套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

51.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缺失、重复、倒位、异位。

5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遗传咨询;产前诊断.

53.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化石证据; 比较解剖学证据; 胚胎学证据;.细胞和分子水平证据.

54.适应的相对性是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和相对稳定的遗传性状作用的结果。

55.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①过度繁殖——基础;②生存斗争——手段;③遗传变异——内因;④适者生存——结果

56.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57.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

基因频率的计算:某个等位基因的频率 = 纯合子的频率 + ?杂合子频率

58.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59.生殖隔离:指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

60.协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6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62.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来源:高中生物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