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 政治史 名词解释汇总

2021年04月10日 浏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禅让制:传说远古社会,黄帝以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采用民主的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3.赋役: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4、分封制:

对象:贵族(受封的主体,封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特点:层层分封,上下级有严格的隶属关系

5、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6、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7、秦朝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虚设)九卿:众卿、列卿之意

8.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汉朝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

9.禁军:帝王封建时代,帝王直辖,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亲卫、近卫、御林军等不同称呼。

10.宰相: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它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11、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郡以下设县或道。县以下设乡、里和亭。

12.中书省:古代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宋元时期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置。

13、殿阁大学士:朱元璋即位后,废除丞相。丞相被废除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于是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后来,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14、明朝内阁:内阁是在永乐时期建立的。内阁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内阁非法定一级中央机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

15、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

16、南书房: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 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

17、军机处: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古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18、票拟权: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

19、批红:明朝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亦称“批朱”。

20.废丞相制度:明太祖时,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是君主专制强化的重要表现。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城邦:由一个中心城市和其周围的村镇构成的,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2.公民: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

3.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成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4.克里斯提尼改革:建立十个地区部落,组成十将军委员会;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

5.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五世纪,执政官伯利克里推行的改革,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并到达了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

6.罗马帝国:公元前24年-公元395年,是古罗马文明的一个阶段。自斯巴达克斯起义后,罗马进入军人执政时代,通过两次“三巨头执政”,屋大维成为罗马独裁者,罗马进入“罗马帝国”时代。

7.习惯法:共和国早期,罗马并不存在成文法典,唯一具有法律权威和功用的便是当时人的习惯,保护奴隶制的剥削关系,巩固奴隶主统治地位的习惯法。

8.《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次年又制定两表,作为补充,构成《十二表铜法》。这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其维护了奴隶主利益和统治秩序,保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9.公民法:从公元前509年罗马建国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它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公软法费途有学网秀限aad7司9ddd件880a升心元科-8219东技优5673ea96广慧

10.万民法: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开始,罗马逐建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被称为万民法。最初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后来逐渐成为调整帝国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11.《民法大全》: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12.罗马法:它指的是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七世纪的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律体系。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议会:1265年,贵族,骑士和市民等召开的会议,为议会的开端。后来逐渐演变成上下两院。上议院由贵族和教会代表组成,下议院由乡绅和市民代表组成。

2.“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他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场不流血的政变史称“光荣革命”。

3.《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体系。《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4.资产阶级代议制: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专制独裁。

5.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它的主要特点是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真正掌握国家权力的是代议制政府。

6.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7.责任内阁制:1721年,英国的责任内阁开始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简称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要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

8.两党制:英国的两党制是英国议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形成于19世纪前期。工党和保守党成为英国议会中的两个最大主要政党。

9.邦联制:刚独立的美国是由13州组成的松散联盟,地方政府权力大于中央政府,此制度叫做邦联制。

10.联邦制:1787宪法确立美国的联邦制原则,中央政府权力大于各州,但地方也保留了较大的自治权。

11.美国两党制:形成于19世纪中期,“象”代表共和党,“驴”代表民主党。实质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掩盖资产阶级专政本质的一种手段。

12.三权分立: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国会)、司法(最高法院)和行政(总统,权力中心)。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

13.1787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利。原则:联邦制、三权分立、共和制和民主。

14.《人权宣言》:于1789年颁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蓝本,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15.法国大革命: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往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16.七月王朝:又称奥尔良王朝,为君主立宪政体,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1848年法国革命后被第二共和国取代。

1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于1875年颁布,标志共和制政体得到最终确立。

18.《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4月~1918年)标志着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保存了很多封建残余,但是它的颁布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对德国及其它亚洲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6月,也是中国近代史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产物,签订于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广夏福宁上通商,与英国协定关税。

3.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引起的连锁反应,内容有:《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列强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与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4.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加入战争。中国双半化的程度加深。

5.《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产物,与英法签订于1858年。条约规定: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6.《北京条约》:1860年,与英法分别签订。条约规定: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7.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起点。

8.永安建制:金田起义后不久,洪秀全称“天王”,指挥太平军攻克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9.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

10.北伐西征:定都天京后,太平军北伐西征并举。此举夺取了清朝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1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以平均分配为原则,将土地与财产平均分配,目的要实现“四有两无”理想社会。具有革命性、落后性和空想性。

12.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激化。1856年秋,发生集团内部互相残杀的血案,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技3075司9ddd途是东bad9得广软法费网秀a819术升心89cf科法根学方434a限aad7元32c3abbd优5673ea96方公慧有b11a-8219件880a
13.《资政新篇》:1859年,天平天国颁布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14.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底,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八月初,清政府迎战。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15.《马关条约》: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该条约致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6.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进行了天津、北京保卫战;八股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罪恶累累。

17.《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与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由此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8、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的农民爱国反帝运动,具有农民运动的落后、迷信、愚昧等局限性。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9.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和众政府”。

20.同盟会: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同盟章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1.铁路国有: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间接引起武昌起义。

22.中华民国成立: 1911年底,各省代表聚会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聚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会议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4.辛亥革命:1894~1912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5.《二十一条》: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的,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无理要求。二十一条要求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26.北伐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由中华民国的广州国民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京北洋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各路军阀,使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完成统一的战争。其目的是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27.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因惧怕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而发动的反对共产党的政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政变,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破裂。

28.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展开了疯狂的大屠杀。汪精卫集团举行反共政变,表明第一次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被国民党完全抛弃。至此,国民革命遭到失败。

29.宁汉合流:1927年9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同汪精卫集团在反共的基础上实行反革命合流,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成为“宁汉合流”。

30.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大会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1.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2.新民主主义革命:从1840年到1949年统称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中1840年到1919年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到1949年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的最根本标志是领导权掌握在谁的手中(旧:资产阶级领导。 新: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3.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絮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4.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是毛泽东讲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35.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36.长征: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37.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名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

38.抗日战争的一对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之前的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这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基础。

39.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

40.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

41.抗日战争的四大战略战术:国民党——阵地战;中共——持久战、游击战、运动战。

42.中共为抗战所做出的五大贡献:倡导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战场,变敌人后方为抗日前线;牵制日本半数以上兵力,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发表《论持久战》,坚定人民的抗战决心。

43.重庆谈判:1945年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整个事件过程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44.战争进程之战略防御:(1946.6—1947.6)中共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粉碎对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45.战争进程之战略反攻:(1947.6—1948.9)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46.战争进程之战略决战:(1948.9—1949.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47.三大战役: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共中央认为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在1948年9月—1949年1月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了国民党从军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空想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但这些设想无法实现,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英国人欧文是其中著名代表。

2.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开展了独立的政治运动,主要表现就是发生了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运动的新特点,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普法战争:1870年,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是由法国发动,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普法战争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共和国的确立和直接促使巴黎公社建立。

5.巴黎公社:是一个在1871年3月18日到5月28日期间短暂地统治巴黎的政府。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

6.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

7.农奴制:农奴制是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

8.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建立了两个政权,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9.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但以和平方式取得。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规定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前,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这个纲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通过的。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3.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在北京举行。又称新政协,这次会议代行了中国的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第一届人大:1954年9月召开,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6.54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该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7.十六字方针: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1982年确立,该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8.十一届三中全会法制建设方针: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所谓法制建设方针".此次会议举行后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加快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步伐

9.法治完善过程:1982年重修宪法,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区》;1986年《义务教育法》;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名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基层民主

10.《告台湾同胞书》: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方针。

11.一国两制:二十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确立:1984年5月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12.香港回归: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进行会谈。1984年12月中英签订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842《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60《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1898《拓展香港界址步条》租借新界99年)

13.九二共识: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国外交政策总方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贯奉行的、截然不同于旧中国外交的新中国外交。

2、“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地位。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4、“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提出,1954年确立。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6、日内瓦会议:1954年。苏、美、英、法、中5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7、万隆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原则。

8、第二十六届联合国代表大会: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次大会上恢复合法席位。

9、《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在上海签署,又称《上海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0、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应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网秀a819术优5673ea96方智术是科法根46e5a5b98185东bad9得11358b54限aad7心软法费慧8106a700学方434a0c71升心89cf2781e3af公a30f司9ddd-82192fdc6eb9元32c3abbd有b11a根件880a是途是学广技3075 1.冷战: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不使用武器的对抗时期。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冷战的最初信号发出。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从此开始。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宣告结束。

2.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举行的雅尔塔会议。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3.马歇尔计划:又名欧洲复兴计划(1947年7月-1951年),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于1949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成立,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它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它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5.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于1955年,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波兰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同时成立,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它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6.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是最接近核战争的战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

7.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欧洲一体化先驱让·莫内和法国外长舒曼首先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即舒曼计划),旨在约束德国。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为期50年的《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8.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7年3月25日,6国外长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即《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

9.欧洲共同体: 1965 年4月8日,6 国签订了《 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 。

10.不结盟运动: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表示,不结盟国家决心共同努力,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11.东欧剧变: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东欧大革命、东欧民主化。西方社会也称为1989年革命。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12.苏联解体: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这样,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3.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91年,南斯拉夫国内发生武装冲突,南斯拉夫联邦解体。第二年,由原南联邦的塞尔维亚和黑山等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成立。

14.欧盟: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目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成立欧洲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盟是一个经济、政治、军事共同体。

15.一超多强: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世界多极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出现,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不结盟国家构成多极化趋势中的其他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