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往往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口婆心,孩子也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经常唠唠叨叨。因此,沟通变得困难而且障碍重重。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障碍,首要原因是父母对子女缺乏足够的尊重。很多父母认为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自己的话都是有理的,因此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也大多理直气壮,本来应该平等的沟通变成了生硬的命令式。这种不尊重孩子的做法,难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因此沟通出现障碍。如果父母能够把孩子当做独立的生命,从爱子女的角度出发,尊重孩子的想法,就能为有效沟通建立桥梁。
一、马语者和他的驯马奇迹
有一个名叫Monty Roberts的人,从小生活在马场,他很懂得驯马,被人们誉为“马语者”。一般情况下,驯马至少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而他创造性地使用了自己的方法,即使再野性的马,到了他手里,也只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能被驯服。因此,很多人都特别佩服他,认为他是一个神奇的人,能通马语,还专门从遥远的地方跑到Monty Roberts居住的地方向他学习驯马。
但是,Monty Roberts说他的驯马方法并没有多么离奇,只是注意与马进行交流而已。他说传统的驯马方式太粗暴了,使马的感情受到了伤害,他认为人应该尝试着与马进行沟通,与马成为亲密的伙伴,而不是靠暴打将马驯服。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想法,他在62岁时决定到自然环境中找野马做实验,英国BBC全程跟踪拍摄。只见他骑着自己的马,跟踪了一匹野马一天一夜。在这段时间里,他不去打扰野马,只是静静地跟着。直到那匹野马自己放松警惕,慢下来停下来,愿意让他靠近时,他才走到跟前去。这时,Monty Roberts不时地抚摩它,安慰它,给它适应的过程,终于把马鞍放在了它的背上,驯服了这匹桀骜不逊的野马。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桀骜不驯的野马,也一样可以被驯服。但是,驯服的过程不是粗暴和强制,而是温柔地靠近它,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等待。不是Monty Roberts驯服的马通人性,而是他通马性。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虽然说孩子和野马不能类比,但是教育的道理却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父母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首先要“通”孩子的性格、品性、习性。这个“通”就是对孩子要有充分的了解。只有了解孩子才能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与他们进行沟通,才能达到沟通和收到教育效果。
二、尊重是沟通的前提
说起尊重,有的家长觉得太虚了,似乎并不是沟通的有效方法。但实际上,尊重不仅仅是父母教育子女、与子女有效沟通的理念,它还是实实在在的方法。要尊重孩子,父母要特别注意从下面几个方面人手:
-ab16司有方慧智高途7ab83198元学网软得技学升优件28f3广4f11限东0631科2f598cbe方公 多让孩子选择自己的生活。早餐喝牛奶还是豆浆,吃面包还是米粥,都可以听听孩子的建议,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选择,有机会控制自己的生活。但是很多父母经常给孩子的是命令:“你必须喝牛奶”“你必须穿棉衣”……进而变成“你必须考前五名”“你必须考100分”“你必须上数学课外班”。这些不够尊重的表达方式渐渐让孩子失去了沟通的兴趣和期待,不再向父母敞开心扉。
抓大放小,不在细节上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很多父母与孩子出现沟通障碍是从小事开始的,经常埋怨孩子起床太慢、睡觉时被子盖住了下巴、吃饭时米粒掉到了书上、牛奶倒得太满溢出了杯子、看书时鼻子快贴到了书上……父母过多的干涉变成了唠叨,让孩子极其不耐烦,更有被控制的感觉。这也是不尊重孩子的行为。
在孩子诉说的时候认真倾听。一些父母觉得自己应该每天多问孩子问题,因此常常对孩子“狂轰滥炸”:今天开心吗?今天在学校表现好吗?今天挨老师批评没有?今天老师表扬你了吗?你去哪儿了?都去干什么了?父母过多的询问同样会让孩子觉得不耐烦,他们会认为这是父母控制自己的表现。因此,有的孩子会用不合作的方式来对付父母。“没干什么”“没去哪儿”“还行”“一般”。而这些回答往往不能达到有效沟通。其实,父母要做的是倾听,当孩子想表达得时候,父母停下手里的工作,移开对着电视机或网络的视线,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并很好地回应孩子的话。
接纳孩子出现的失败。孩子的成长是个过程,正如我们出发要去某个风景区,路途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会走错路,有时会遇到交通堵塞,有时会遇到刮风下雨……这些都是正常的。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可能会失败,可能会没有准备好,可能会走弯路。父母要接纳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也是尊重生命本质、尊重成长发展规律的做法。
三、避免伪沟通
请看下面这组数字:
50%的学生认为父母“不太了解自己”;
69%的高中生认为与家长沟通存在障碍;
42%的父母非常愿意与自己交流;
31%的学生与父母“每天交流”;
广4f11西件28f3bb87fea684e5-ab16东0631学有方升元学限优途7ab83198点软得慧智高公a520学技司网2ec80dc3的科2f598cbe方
43%的孩子认为父母能“耐心倾听”自己。
这些数字矛盾吗?这是上海市五十四中学高二女生陈冲在上海市8个区12所中学进行的一个有趣调查。她的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12份,内容是关于高中生与父母的沟通状况。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截然不同的数字呢?一方面是孩子们认为自己与父母难以沟通,另一方面,孩子们又反映说父母非常愿意和自己交流、每天交流。这些看起来自相矛盾的数字其实并不矛盾,它反映了当代少年儿童与父母交流出现的“伪沟通”问题。
所谓“伪沟通”,就是从沟通形式上看,父母与子女表面上看起来交流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这种沟通是浅层次的,没有进入深层次,没有触动到子女的心灵和思想;从沟通内容上看,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以学习成绩、学业表现为主,忽略了孩子内心的多种需求。这样的沟通大多缺乏质量、效果较差,几乎属于无效沟通,因此被称为“伪沟通”。正如敏锐的高中生陈冲所说:双方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缺少沟通艺术,且沟通时间少,渠道单一,单纯关注学习,忽略全面发展。
陈冲的调查发现伪沟通的主要特征是“孩子想说的与父母想听的不合拍”。高中生们在回答开放性题目“最想和父母沟通的内容”时,93%的受访者填答的内容都与“关注自我”有关。其中,个人兴趣的填答比例最高,达到了21%,他们也希望跟父母经常沟通自己感兴趣的文体明星,或者金融、投资、历史奇闻、健康保健类的知识。随后才是“未来人生规划”(16%)、“学习,高考”(13%)等话题。但现实中,56%的高中生跟父母沟通最多的是与学习和学校相关的事情,25%的人经常与家长聊生活琐事,只有不足20%的人会沟通“未来职业规划”和“家庭结构”等与学习完全无关的内容。这种内容上的错位,直接造成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障碍。
也正是因为这种沟通上的错位,使表面上看来父母很爱与孩子沟通,也表现为经常沟通。但是沟通效果却不好,孩子依然是有了烦恼没处倾诉。
上海进才北校初三(5)班学生李蕃就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她自己和父母沟通的机会不多,偶尔说上几句,也常常话不投机。“每天回家后,一家人除了吃饭在一起,大部分时间都各忙各的,我吃完了就进书房学习去了。”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时,周杰伦出新专辑的消息让李蕃兴奋不已,父母却在一旁冷冷地说:“这跟你有关系吗?没关系还是去看书吧。”做完作业,李蕃上网去自己喜爱的文学论坛“灌水”,还没半小时,父母就责问道:“多长时间了?这些时间可以做多少道题了?”诸如此类的碰撞频频发生。一次作文课中,老师布置了《我和爸爸妈妈》的命题作文,李蕃在文中道出了和父母沟通困难的事实,父母得知后反倒很吃惊,询问李蕃:“我们和你沟通并不少啊?”不知道其他父母们是否也都说过类似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