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一、二课)----文化作用
1.文化与社会
文化一般作用(文化作用总论) |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 |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
文化与综合国力 |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不断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来源 |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
启示 |
表现 |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
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B、要主动感悟、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熏陶: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C、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培养健全人格。 D、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特点 |
A、潜移默化(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B、深远持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
|
优秀文化作用 |
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
3.文化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发展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表现 |
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
民族节日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要挖掘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遗产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要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
为什么(原因) |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性,是文化交流的基础和前提,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
|
怎么办(措施) |
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
2.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
为 什 么 (意义) |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是文化交流的基础和前提,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文化多样性 ) ※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加强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我国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引进来 )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加强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走出去 ) 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文化创新,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
怎 么 办 (措施) |
①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还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文化交流具有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文化多样性) 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文化交流态度 ) ③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要保持好文化的民族特色。(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 ) ④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活动等文化传播途径进行文化交流;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方面的强大功能进行文化交流( 文化传播途径与文化 传播手段 ) |
1、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的理论依据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的、历史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3、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地位(功能):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第四课 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在继承中发
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
传统习俗的继承 :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的继承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
传统文化的特点 |
①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鲜明民族性: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
传统文化的作用、影响(现实价值) |
(1)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 ,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 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2)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
影响文化 发展的因素 |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了文化的发展方向(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
第五课 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必要性 和意义 |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是一个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
根本途径 |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基本途径 |
(1)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2)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 |
创新主体 |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
繁荣文化 |
要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
错误倾向 |
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
A、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B、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文化创新要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1)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
见证与表现 |
原因 |
源远流长 |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和兼收并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②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重要标识。 |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
||
博大精深 |
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
|
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
||
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
※2.中华文化的作用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地位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
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4.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共同的价值追求。
(2)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途径
A、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B、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C、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D、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
E、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F、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八、九、十课综合概括)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带来的问题,从国家、公民和企业角度看应该如何应对? ( 净化文化环境、解决文化低俗化问题的措施 ) |
国家: ①必须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奏响主旋律,提倡文化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③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④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公民: 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学会选择正确的文化生活和健康的文化产品; 企业: 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要承担社会责任,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要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
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 文化 |
A、要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B、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要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地位作用: 在人民大众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当代先进文化) |
第九课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产生和形成: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
★(2)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①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②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③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④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3)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4)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3.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
(1)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文化自信的来源和表现
①来源: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②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4.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③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④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5.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必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第十课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核心价值观意义: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①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挺起民族精神脊梁的战略支撑。
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③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①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作用。
②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③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④要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定共产主义远大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2)要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3)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5)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