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汇总

2021年05月12日 浏览:

一、溶液的形成

1. 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3)组成

①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②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

2. 溶解

(1)吸热:一些物质溶于水后,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降低,如NH4NO3(或硝酸铵)固体

(2)放热:一些物质溶于水后,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如NaOH固体、浓H2SO4

(3)吸放热不明显:多数物质溶于水后,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如NaCl固体

【注意】a. 氧化钙遇水放热是因为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

b. 吸热、放热现象通常会引起密闭容器内压强的变化

二、乳化

1. 乳化现象:洗涤剂等乳化剂能使植物油等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2. 应用: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清洗餐具上的油污等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 概念

(1)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

(2)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

件慧广软优东4e1a2a13技途费司网费升714d有a5f2-学限公科得元

2. 判断依据

(1)根据能否继续溶解该物质判断:在温度、溶剂的量不变时,继续向溶液中加入该物质,观察是否溶解,若不再溶解则为饱和溶液,反之,则为不饱和溶液

(2)根据溶解的量判断

3. 转化

(1)对于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

(2)对于Ca(OH)2等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

【注意】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同条件下的饱和溶液

四、结晶

1. 概念: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2. 方法

(1)蒸发结晶: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使溶质析出,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氯化钠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通过降温的方法使溶质析出,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五、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1. 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

①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② 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因:温度【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NaCl(变化不大)Ca(OH)2(降低)等除外】

(2)气体溶解度

① 概念: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② 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因:温度(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压强(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六、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1. 溶解度曲线(针对固体溶质)

(1)概念: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

(2)意义

① 点

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某温度下溶解度相等

② 线

曲线的走向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趋势

曲线的陡缓表示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大小

七、溶液的定量组成(浓度)

1.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1)所有溶液:

(2)饱和溶液:

科得心aed2有a5f246be网费befe元4aff慧智心软心4ab3高-d5fcd242途费件广量7f2ac13f学40b0上司心升714d43a5限4f04心公智4579优技东4e1a2a13

2. 溶液的稀释

(1)原理: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2)公式:A×a%=B×b%(其中a%b%分别为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A、B分别为稀释前后溶液的质量,即B=A+加入溶剂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