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后半程父母这样说

2021年05月28日 浏览: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教师席蓉蓉

案例一:小波的父母相信“激将法”,习惯把小波与学习最好的学生进行比较,经常在比完后得出“你不行”“你跟人家差远了”的结论。他们认为,孩子不能夸,一夸就“翘尾巴”,尤其是到了高三,更不能松懈和骄傲,必须得多说、多催才能有好成绩。而面对父母的比较和指责,小波感到无奈和委屈。他说:“虽然我知道父母这是想激励我好好学习,但听了这些真的很不舒服。我就是比好多人成绩低,没准儿天生就笨吧。”

案例二:小迪的父母属于“恨铁不成钢”型,总觉得小迪不努力,跟自己的要求差得太远。临近高考,父母越来越焦虑,有时跟小迪说话很“冲”,不考虑他的感受。这次月考,小迪在数学考试中因为马虎丢了4分。父母生气地批评他:“你就不能认真点儿?就不能再努努力?考试的时候就不能睁大眼睛好好看看?从小到大,你做什么都不认真。”本来就自责的小迪听后更加难过,晚上做梦都是没考上大学被父母责骂的场景。

案例三:随着高考的临近,欢欢感到压力增大,情绪和成绩都出现了波动。父母发现后及时跟她交流。妈妈说:“现在确实压力大,容易紧张。我自己上高三的时候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只要把心态放平和,一段时间后就能调节过来。”爸爸说:“别太紧张,适当放松心情,调整状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析:备考后半段,既是学习压力增大的时候,也是亲子矛盾增加的时期。像案例中小波与小迪,因父母的“语言暴力”而影响孩子情绪和学习状态的案例屡见不鲜。什么原因使本来应“助力”的父母成为了“阻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父母本身过于焦虑

临近高考,焦虑的不仅是孩子,还有父母,甚至有的父母比孩子还焦虑。部分父母难以调节过于焦虑的情绪,所以经常批评孩子,以此来发泄不良情绪。像案例一中小波的父母,希望能通过跟别人家孩子比较,激起小波的“斗志”。殊不知,这样的比较和刺激,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找到问题,还会导致孩子更加焦虑、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怎样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

互动方式有待改进

教育学家研究发现,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方式通常有四种,分别是: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忽视型。民主型父母既对孩子正面管教,又尊重孩子并给予他们一定自由,就像案例三中欢欢的家长。专制型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像案例二中小迪的家长。放任型父母过分宠溺、娇惯孩子。忽视型父母与孩子缺乏情感连接。毫无疑问,四种类型中,民主型是最佳互动方式。在备考最紧张的时刻,父母要尽量改变“恨铁不成钢”等错误教育观念和动辄打骂、指责孩子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在安全、放松、自主的状态下复习备考。

途东术-ae154a18科技径径司公软升广慧有元秀优8ac8学e5bd件术网4060限

心理状态不够理解

很多父母都经历过高考,不少父母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在教育孩子时可能会把自己当年复习、考试的情形与现在的孩子相比较。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就觉得他们不如自己当年刻苦,于是对孩子批评,甚至是讽刺、挖苦。这些父母希望孩子可以达到自己的成绩,但他们忽略了一点。目前孩子学习、考试的强度和难度跟二十多年前比已大大提升,不能再用自己年轻时的标准、成绩来衡量现在的孩子,要多理解孩子现在的心理和学习,并有针对地进行鼓励和教育。

建议:主动调节情绪

缓解焦虑

考前焦虑难以避免,但可以主动调节,将其控制在适当范围。建议父母可以通过转移注意、正确理解高考等方法来调节情绪。

转移注意是指把对孩子学习的过分关注转移到其他方面,如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减少每天紧盯孩子写作业、学习的时间,尽量不唠叨,多出去散步或看电视等。这样既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又能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

正确理解高考是指父母改变“一考定终身”“只有高考能改变一生命运”的想法。高考虽然重要,但也并非人生唯一的转折点。它只是通向大学的一次考试。考得好固然高兴,考得不理想也不意味人生就此没有了希望,还可以继续努力,在后面的学习和工作中赶超。

尝试理解孩子走进内心

与父母年轻时比,如今孩子的心理、学习和生活状态大不相同,父母要尝试理解孩子。可以通过倾听、了解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入手,走进他们的内心。在孩子倾诉时,耐心倾听,发现其中积极的内容,给予鼓励。适当了解孩子所感兴趣的事情,找到共同话题,多交流,并在合适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指导。

学e5bd东术软b7d1-ae154a18限秀网4060西元秀升a30b1682优8ac8径件术技径径科途0cf26fc0司广慧有公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