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1.五四运动(1919年)(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意义:①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②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③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诞生条件: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②政治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③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④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7月23日)内容:①确定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③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3)诞生意义:①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②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1922年):内容①党的最低纲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②最高纲领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4.国民大革命:(1)国共合作: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主张;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国民革命①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②高潮:1926年,国共合作开始北伐③北伐影响: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推动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6.红军长征(1934.10-1936.10)(1)原因:直接原因: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本原因:左倾错误;(2)遵义会议(1935年1月):①内容: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②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3)意义:①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②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③鼓舞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八单元
1.抗日战争
(1)局部抗战:①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1932年一?二八事变: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1932年3月扶植清废帝溥仪建立伪满;1933年日军进犯长城沿线;1935年华北事变,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②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③民众: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东北抗日联军④爱国学生:1935年“一二·九”运动⑤中共:1935年,中共在长征途中发表《八一宣言》,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共中央做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⑥西安事变(1936 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网得元方7048学司优acbb公学软学慧708deb19技升途0bfd9b7c99d7东习限9d22根科件广有
(2)日军的侵华暴行:①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②对占领区的政策:政治上“以华制华 ”方针;经济上实行“以战养战”③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策: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④重庆大轰炸⑤细菌战与“慰安妇”制度(3)全面抗战: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②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③战略防御阶段(1937-1938.10):正面战场(主战场)四次会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为迁移大后方和全国持久抗战做了准备。);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抗战以来主动歼敌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国共合作的典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大大消耗了日军,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④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4):日本对华政策——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对共产党“囚笼政策”;国民党——太平洋战争后,开始保存实力,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皖南事变)共产党(敌后战场成主战场)——对日本:发动百团大战(1940年,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打破“囚笼政策”;对国民党: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争取其继续抗战,努力维护统一战线。国外战场——远征军入缅作战
⑤战略反攻阶段(1944-1945):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苏军进人中国东北,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签订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10月25日,台湾光复。
(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根本原因)②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③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④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5)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①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②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③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2.解放战争(1946-1949)
①1945年8月—10月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②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7):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粉碎重点进攻山东(孟良崮战役)和陕北解放区(青化砭战役、沙家店战役)
③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秋)1947年夏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拉开了反攻的序幕。④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⑤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壮大了和平民主力量)。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