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成立!这所知名高校再添重磅新学院

2021年06月03日 浏览:

5月29日,南京医科大学举行全科医学院成立大会暨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发展论坛。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司副司长高光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原副局长、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李路平,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朱岷,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彭宇竹以及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王长青,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丁强出席大会,并为全科医学院揭牌。南京医科大学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附属医院负责同志和师生代表参加了会议。

司-公限升有9e4f元西广途989184e7法学东网慧4b9d软12cca95e4d22优的技学件术径4baf学科

校党委书记王长青在致辞中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科医生是基层医疗卫生的“守门人”,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摆渡人”。在国家和省市卫健委的支持下,学校坚持医教协同、校府合作,前期已有良好的基础,先后培养了3000多名全科医生及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成立全科医学院,是整合学校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及医学教育资源,加强急需紧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希望全科医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勇于探新路、为医学教育增添新动能,彰显“新”字;从实际出发,精准施策、强化落实,为群众办实事,突出“实”字;附属医院、有关学院部门要支持全科医学建设,加强学科交叉,形成合力,体现“合”字。

司4e5a4ff0的有9e4f4929方4b0f秀途989184e7法学192f件术径4baf慧4b9d技学学心-软12cca95e4d228048151a元西公广网方升限学东b5e3f7704446优的心科 全科医学院首任院长王海教授介绍了新学院建设发展情况,他表示,引导南医大优质医疗卫生及医学教育资源下移,把健康“守门人”制度建立起来,确保全科医生能够“培养好、留得住、下得去”,是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的治本之策。实现资源整合、资源下沉,致力于培养社会亟需的基层卫生人才,这也是学校成立全科医学院的初衷。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朱岷在讲话中感谢南京医科大学对江苏省卫生健康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希望南医大全科医学院及全科医学学科能围绕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全科医师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为全面促进医教协同、校院融合、校地联动作出新贡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原副局长、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李路平对南京医科大学全科医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表示,南京医科大学成立全科医学院是推进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件大事。他结合全科医师培养与成长、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现状,希望学校能围绕全科医师培养体系,从解决基层医疗卫生实际问题,关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把全科医学建设好。

途989184e7法学192f技学406d学心3a5c4d4f-上广件术径4baf法升元西限学量有9e4f4929方4b0f秀东b5e3f7704446软12cca95e4d228048151a慧4b9d网方9de6司4e5a4ff0的得公优的心8b4b科

在随后的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发展论坛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司副司长高光明以“如何培养全科医师”为重点,围绕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与问题、形势与要求做了专题报告。

原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全科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周亚夫,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胡丙杰,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乔学斌,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路孝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占伊扬,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全科医学系主任郭媛,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陈文姬等专家围绕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开展研讨,共谋全科医学发展策略。

-上技学406d4e79点是元西f6cf上学心3a5c4d4f1f93568c东b5e3f77044468501司4e5a4ff0的得是有9e4f4929方4b0f秀a9d4科限学量高途989184e7法学192f方件术径4baf法公广9e1a慧4b9d费升网方9de6优的心8b4bcf3c6a94软12cca95e4d228048151a

据介绍,南京医科大学是首批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与省政府共建医学院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创建于1934年,时名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57年,由镇江迁至南京,更名为南京医学院。1962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六年制医药院校。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

学校设有19个学院(包含康达学院),拥有15家承担临床驻点班教学的综合性及专科性附属医院。学校校本部现有在职教职工1800多人,其中学校编制专任教师986人。有教授313人、副教授268人,有博士生导师759人、硕士生导师2477人。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5人(包括双聘院士3人),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