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1)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强干弱枝,禁军只有统兵权)②行政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③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④监察:设“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2)中央—分散机构权利,削弱相权:①中书门下掌行政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②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③三司掌财政。
(3)抑制武将实力膨胀:①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特点:①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②分化事权,内外相制③重文轻武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影响:①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③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③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王安石变法①目的: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②措施: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此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③影响: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5、辽朝(916-1125)南、北面官,宋辽“澶渊之盟”,“岁币”;
西夏(1038-1227)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岁赐”
金朝(1115-1234)“猛安谋克”(兵农合一)制度;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
6.元朝(1271-1368)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1279年完成统一。
巩固统一的措施:(1)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目的:巩固统一;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用来运输官府物资;负责传递公文)(2)实行行省制度(中央的派出机构):①特点:行政区划的划分打破自然的山川疆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②影响:行省辖区广阔,军政权力集中,行政效率较高;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3)吐蕃地区: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4)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5)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7、宋元经济:(1)农业:①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或一年三熟②经济结构: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③棉花的种植和推广(元代黄道婆)(2)手工业:①制瓷业:宋代—五大名窑,景德镇瓷都;元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瓷器出口海外(3)北宋普遍使用煤作燃料,毕昇活字印刷术(4)商业:①基层市场、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②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③外贸税收成为宋元的重要财源;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5)城市: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代杭州、元大都——特点:①突破坊市空间;②突破时间限制③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6)经济重心南移①原因:北方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环境优越;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②影响:文化重心的南移(南北分卷制度,江浙人才集中)
8.儒学的复兴:(1)背景:①社会现实的需要②儒学日益僵化③道两教的冲击(2)目的:①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②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作用(3)主张:①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②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③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④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达到普遍天理的认识。(4)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普及化、通俗化)。
9.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①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②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③指南针的使用,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四大发明对欧洲经济、政治和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
第四单元
1.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表现:①废除宰相制度②裁撤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③设立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是皇帝的内侍机构)④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2)影响:强化了君主专制,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但容易形成宦官专权,加剧明朝政治黑暗。
2.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主要方式:朝贡贸易(3)意义:①积极: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行,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①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3.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1553年,葡萄牙入侵濠镜澳
慧-网升途学限司广根是科公技东45088fd0有元a692优软件
4.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①蒙古(鞑靼、瓦剌):修筑长城,鞑靼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②藏族(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③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5.清朝君主专制强化:(1)奏折制度:①特点:迅速、机密。②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2)设立军机处:①设立原因:雍正时,为处理西北军务②特点:简(机构简单)、速(办事效率高)、密(保密性强)③职责: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④评价: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3)文字狱与文化专制
6.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7.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①东南-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②东北-沙俄: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③西北-蒙古和新疆:蒙古—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设立盟、旗;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1762年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④西南西藏: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和达赖班禅处理西藏政务;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中央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⑤对西南民族聚居区: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
8.闭关锁国:①背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外贸易,开拓中国市场。②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③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天朝上国思想。④内容:只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十三行”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严格约束外商活动;禁止民间出海贸易。⑤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够于世界潮流。
9.明清经济:①农业:高产农作物推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②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③商业: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工商业市镇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10.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①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②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知行合一”。
11.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1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②经济上:工商皆本③学术思想上:“经世致用”
13.明清小说戏曲:(1)出现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代表:小说—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吴承恩《西游记》、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戏曲—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昆曲“百戏之祖”、京剧“国粹”
14.科技: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