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核心考点快速记背

2021年06月07日 浏览:

《经济生活》

问为什么时,主要回答“是……的要求、有利于……、促进了……、坚持了……、创造了……、提供了……”等句式;问怎么办时,主要回答“(国家/ 政府/企业/消费者/劳动者等)要(坚持)……”的句式

答题要点可以从两方面思考:理论应用和角度发散。

1、理论应用:即教材中的有关理论(熟悉主干知识)

2、角度发散:可从四个环节和不同主体去思考,如:

(1)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具体如下:

生产环节:(宏观)法制、新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中观)实体经济、乡村振兴、

区域协调、产业、(微观)企业、动能、转型升级、优化结构、科技、就业……

分配环节:财政作用、税收调节、收入、公平、共同富裕……

交换环节:(国内)市场与资源、市经特点、宏观调控、市场秩序、诚信……;(国际)全球化、开放型经济、

“引进来”“走出去”……

消费环节:扩内需、生产与消费关系、消费观、美好生活需要……

(2)不同主体,即国家/政府/企业/个人(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纳税人)……

记住:经济生活考法非常灵活,对于所列关键词要根据平时考试和真题训练进行总结和必要补充,并进行理解记忆背诵,增强主观题的答题“语感”,才能在考试时根据材料灵活运用!

角度

思考角度

原理要点

 

 

 

 

 

 

 

 

 

 

生产领域

 

 

 

 

 

 

 

 

 

 

 

 

 

 

 

 

 

 

 

 

 

 

 

 

 

 

 

 

 

 

生产领域

1.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1)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地位

(2)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①放宽市场准入,实现公平竞争;

②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③激发企业家精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升级;

④努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坚决破除民营企业发展障碍;

⑤减税降费,切实为民营企业减轻负担;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2.坚持新发展理念:

(1)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3)坚持绿色发展,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4)坚持开放发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5)坚持共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1)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①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②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尽量记住:集约化经营、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生态农业)

③保护粮食/能源安全

(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4.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催生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3)发挥产业拉动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4)产业集聚,发挥规模化效应。

1.办企业,首先要明确制度、战略、指导思想。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制定正确经营战略。

3.落实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2.接下来,要有钱,有人,有技术。

5.拓宽融资渠道。

6.重视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

7.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公司开展之后,第一件事是什么?——生产

8.企业生产方面:

(1)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

(2)加强品牌建设。

(3)提高服务水平。

4.生产出来的产品怎么办?——卖出去

9.(1)找准市场定位,拓宽销售渠道;(2)适应经济全球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5.赚钱了,钱怎么分?

10.建立合理分配制度与奖励机制

6.企业开始做大了,形象问题也很重要啊

11.企业诚信经营,树立良好信誉和企业形象。

1.促进就业的意义和措施

1.总论: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

2.怎么促进就业?(关于人才、劳动力的问题怎么做?)

国家:

(1)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2)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3)建立人才培养和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针对高校毕业生)

(4)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5)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6)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7)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企业:

(1)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发挥企业在培养人才中的主体作用。

高校:瞄准社会发展趋势,逐步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匹配度。

劳动者:(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自觉参加就业培训,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2)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3)积极自主创业。

2.维权

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分配领域

国家

1.财政

加强对×××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

(1)财政的作用:

①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优化资源配置;

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理解记忆:当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增加财政赤字,减少税收;当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对民生领域、创新创业的倾斜力度。

(3)提高财政使用效率

 

2.税收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能有效引导和调节市场经济活动。(减税:小微企业、新兴产业;增税:增加高耗能、粗放型落后企业)

企业

 

建立合理分配制度与奖励机制

个人

 

缩小收入差距(增低、扩中、取非、调高),实现社会公平;多种分配方式,增加居民收入

消费领域

国家

1.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1)收人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发展生产,增加居民收入;

(2)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收入预期;

(3)要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

(4)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5)要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6)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有效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国家/

企业

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调节生产,消费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企业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个人

 

消费结构、消费观念

市场领域

 

国内市场

1.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

2.完善市场制度,规范市场秩序。

3.完善市场准入规则,放宽市场准入

4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具有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

※手段:经济手段(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②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国际市场

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适应经济全球化。

(2)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3)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4)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5)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出口竞争新优势

(6)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合法权益

(7)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8)利用世界贸易规则和国际法,减少贸易壁垒,维护自身权利。

(9)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