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6课 冷战
【课标】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一、 冷战的发生
1.含义: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较量。
2.原因:①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位,妄图称霸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壮大,阻碍了美国称霸世界。(美国为什么要发动冷战)②美苏军事力量相对均衡,谁也不敢贸然发动战争;战后世界要求和平,反对用战争方式解决争端。(为什么用冷战的方式)③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3.信号: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4.美国冷战政策/表现: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正式开始。)
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
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二、德国分裂
背景:1948年6月,“柏林危机”爆发
结果:成立东德(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占区)和西德(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美英法占领区)
影响: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北约: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北大西洋公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华约: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华沙条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进行援助。
影响: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北约、华约)的全面冷战对峙,二战后的新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把美苏冷战推向高潮。
四、冷战冲突
1.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
2.20世纪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侵略越南。
3.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
4.80年代,美国制订“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双方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五、两极格局、冷战、美苏争霸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六、冷战的意义:①使世界分为两大阵营,形成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②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七、冷战的教训:冷战只能加剧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抗既不利于双方利益,也不利于世界和平。因此要加强国际合作。
八、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标】知道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经济发展:
经济恢复: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战前水平。
战后繁荣: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发展原因:①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②马歇尔计划的援助;③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走向联合:
⑴目的: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
⑵过程:①20世纪5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②1958年,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共体;④1993年,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盟。
⑶特点: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
⑷性质:欧共体性质:区域性的经济组织。欧盟的性质:区域性的政治经济组织(欧盟将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⑸影响:①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②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促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美国经济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3.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三、日本的崛起
1.原因: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②冷战开始后,美国积极扶持日本;③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大量军需订单。④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⑤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2.表现: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①日本的国际地位提升;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2.过程:①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实行养老、失业保险制度;②1948年,英国建成“福利国家”;③法国、德国成为“福利国家”;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
3.评价:①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②积极意义: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③局限性: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标】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增多:如南斯拉夫、民主德国、波兰、古巴、中国、朝鲜、越南等。
2.经互会的建立:1949年,苏联与一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经互会”的作用:克服了东欧国家战后经济困难,也将各成员国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3.苏联模式的推广:①苏联通过经互会将东欧各成员国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②斯大林取消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4.中苏互助: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二、苏联的改革
改革 |
赫鲁晓夫改革 |
勃列日涅夫改革 |
戈尔巴乔夫改革 |
原因 |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
||
时间 |
1953年 |
1964年 |
1985年 |
领导人 |
赫鲁晓夫(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第一人) |
勃列日涅夫 |
戈尔巴乔夫 |
内容 |
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改革重心在 农业 ) |
在经济上推行 “新政策”。改革重心在 重工业 。 |
首先把 经济 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效果。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 政治 方面(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 “公开性” 和 “政治多元化” )。 |
结果 |
失败 |
||
评价 |
取得过一些成效,但是 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依然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的状态;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
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然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人们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 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 |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原因:①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②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③各国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④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表现:①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②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2.苏联解体:
原因: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②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错误路线。(直接原因)③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④西方的和平演变。
结果: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3.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②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课标】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实,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一、面临共同问题:巩固独立,发展经济。
二、亚洲(万隆会议)
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内容: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十项原则。
影响:①形成“万隆精神”(即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②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心,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③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特点:①成员广泛。②由亚非国家自己组织举办,无帝国主义国家代表参加。
三、非洲(“非洲年”)
1.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主要经过:
①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1951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
②1952年,埃及人民在纳赛尔的领导下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1953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国。
③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
④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独立运动进入高潮。1960年被称为“非洲年”。
⑤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2.特点:①呈阶段性发展。②整体上自北向南,60年代自西向东发展。③除少数国家通过武装斗争获得独立外,大多数国家靠和平独立。
四、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于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古巴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限44b8费优习88f9网智司东件根途升科公软学技慧广14e0元有89f3-
2.巴拿马维权: 1999年底,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