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2021年07月08日 浏览:

一、夏商西周(约BC2070~BC771)

1.基本史实

政治:夏代王位世袭制建立;分封制、宗法制夏代建立商代发展西周完善;西周建立礼乐制度,选官实行世卿世禄制。

经济:原始农业粗放耕作;井田制;工商食官。

文化: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

2.要点强化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公共权力” 日益蜕变为个人及家族权力的结果。王权具有神权迷信色彩。

为巩固统治,周王把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形成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形成了等级序列,统治力量加强。但总体看来,周天子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西周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西周宗法制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形成“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格局,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使宗统与君统结合起来,王权较商代有所强化。另一方面宗法制弊端明显,当社会生产资料基本分割完毕后,它就无法应付不断滋生的新贵,“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做法,也与政治机制不断更新的要求背道而驰。

在井田制下,土地公有,不能随便买卖、转让。然而西周中后期开始有了变化,贵族间的土地买卖、转让已经出现。虽然不能说已经出现了以土地买卖为标志的土地私有制,但却意味着传统“田里不粥(鬻)”的局面开始动摇,地权逐渐开始由王下移到各级贵族、平民。不过西周中后期井田制仍有相当的生命力,距全面崩溃瓦解尚有一段时日。井田制名义上土地国有(土地不可买卖),实质上是贵族土地私有制。

3.阶段特征:

政治:权力尚未高度集中,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依靠神权和血缘关系强化王权维护统治秩序;具有贵族政治的特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等级森严,政治上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家族上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家国一体。

经济:生产力水平落后,处于铜石并用阶段;以宗族为单位组织生产;农工商业普遍实行名义上的国有制;

文化:文字出现并发展;夏商形成“天命”观念,周初意识到“天命靡常”,提出“明德”“慎罚”“保民”思想,为以后儒家思想形成奠定基础。

总体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春秋战国(BC770~BC221)

1.基础史实

政治:分封宗法崩溃;郡县制开始形成,专制集权制开始建立;打破世卿世禄制的血缘选官,各国奖励军功,实行俸禄制和上计考课制度;

经济:农业开始精耕细作,个体耕作,中原地区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工商食官制度打破,私营工商业和家庭手工业建立;商鞅变法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儒家和道家建立;百家争鸣;诗经 楚辞 大篆 绘画走向成熟。

司智途4bc9心软学限896a科广术4d73东习网-公件学智有333b元慧b3ab1b09升技4a84优

2.要点强化

春秋中后期政治的主要特征是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

春秋时职官制度经历了从世卿制到任官制的发展变化,具体表现为“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新官职虽然大多数仍由氏族贵族后裔担任,但不再凭借世袭贵族身份上台,而是以才能受到国君的任用,职官的待遇也由封土赐田转变为俸禄。

春秋出现郡县制,战国时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国君直接委任,并按时接受考核,郡、县的行政和军事权力都掌握在国君手中。

“学在官府”是西周学校教育的最突出特征,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则是“官守其业,而有官族”,贵族世代垄断着知识学问,秘不外传。

春秋战国之际,各国改革迫切需要人才,对士的需要急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社会变革下昔日的官学之士离开官府,流落民间,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兴起是古代教育的重大改革,带来文化的繁荣,促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战国商鞅变法土地买卖打破井田制“田里不鬻”的惯例,农民摆脱氏族土地所有制的残存影响,成为独立的小土地所有者,也使贵族依世袭身份而占有土地的所有制转变为通过买卖占有土地,成为军功贵族、商人、货币持有者的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标志。至此,乡村的井田制和宗族组织彻底瓦解,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地主和农民为基本阶级的经济形态逐步完善。

先秦儒家特点有:厚古薄今,以恢复周礼为目标,复古思想;注重道德,注重理想,道德理想主义体现;强调血亲伦理,注重血缘宗法,主张亲亲;注重等级,强调尊尊;注重秩序;注重教化;强调承担社会责任,使积极入世思想体现;有一定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性精神,但并非以人为中心;主张强化周天子权威,但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信天命不信鬼神,有唯物主义色彩;有民本思想,但始终没有民主思想。

3.阶段特征:

政治:王室衰微分裂割据诸侯混战;分封宗法崩溃,改革变法成为潮流;权力由分散走向集中,专制集权制度开始建立;官僚体制开始取代贵族体制,任亲转向任贤;士阶层地位上升,富贵分离;民族融合

经济:生产力突破性发展,冶铁技术进步,中国进入铁器时代;铁犁牛耕出现,农业开始精耕细作,推动社会大变革;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出现租佃经营,小农经济产生发展;工商食官被打破,私营工商业家庭手工业出现;

文化:社会环境宽松,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奠定中国文化基础;学在官府(政府,贵族)转向学在民间(私学,平民)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

三、秦汉(BC221~220)

1.基本史实

政治:秦代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西汉武帝建立内朝;东汉光武帝建立尚书台;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封国,实行刺史制度;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和征召制。

经济:秦代统一度量衡;西汉铁犁牛耕推广到长江流域;西汉赵过耦犁和耧车;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严重;汉武帝强化重农抑商,强化官营手工业,盐铁官营;城市中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制;东汉发明水排鼓风冶铁;张骞通西域后陆海丝绸之路开辟;东汉南方烧出青瓷。

文化:秦代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初道家黄老统治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秦初小篆,出现秦隶,汉代出现草书和楷书;汉赋盛行;西汉出现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西汉编订《黄帝内经》。

2.要点强化

秦以法家思想指导,崇尚军功,社会具有浓厚的军事化色彩,国家体制具有军国主义特色。

秦中央地方制度奠定了以后中国古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秦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编户制度)和严密的法律制度(《秦律》)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西汉户籍制度称为编户齐民(齐民指地位平等的所有百姓)

秦汉时期皇权受到一些制约,如廷议制度,国有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定。这种制度是氏族社会民主制和周代内外朝的遗留,对皇帝权力起到了一些限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

元软学公秀习途4bc9心上f0d6东习广术4d73网术-ad25限896ac1ee件司智有333ba09469e7技4a844462科优径升慧b3ab1b09学智 黄老之治下并不排斥儒生,独尊儒术后儒生几乎垄断了官僚体系。

秦实现了政治统一,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才实现了文化统一 。

独尊儒术后事实上实行阳儒阴法、外儒内法、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提高儒学的地位,将其奉为官方统治思想而已,并非禁绝其他思想学派。既确保了思想的统一,又为不同思想留下了适度的发展空间。

东汉时豪强士族大量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土地所有制盛行。庄园闭门成市,自给自足,在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隐匿大量人口,大量财富不作为赋税进入国库,豪强士族与中央政府矛盾日渐突出,是东汉后期分裂割据的重要因素。

在庄园里,剥削者和劳动者经常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豪强地主利用宗族血缘关系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田庄的依附农民,除了向田庄主交纳实物地租外,还要为田庄主服各种劳役。

3.阶段特征

政治:实现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并得到巩固;形成后世统治的基本模式;君权与相权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显露并被着手解决;统一格局下地方豪强势力逐步增强,分裂割据隐患加大。

经济: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加强;铁犁牛耕由中原地区向河西走廊和长江珠江流域扩展;土地兼并下庄园经济比重逐步加大。

文化: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统治思想经历法道儒的历程后,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实现了文化上的大一统;以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法律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对外:“丝绸之路”开通中西交往开始。

总体: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建立并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并发展。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年)

1.基本史实

政治:曹魏中书省参与机要,实施九品中正制;西晋设立门下省;南方东晋南朝形成士族门阀;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

经济:永嘉之乱后南方经济加速发展;北魏实施均田制;魏晋南北朝农耕采用耕耙耱技术;曹魏改进翻车;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出白瓷,东晋时出现草市。

文化:佛道兴盛,冲击儒学,开始出现三教合一趋势;书法开始成为一门艺术;北魏贾思勰编成《齐民要术》;南朝祖冲之计算圆周率;东晋顾恺之绘画追求写意传神。。

2.要点强化

门阀政治,也称“士族政治”,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东汉士家大族势力发展的延续,是皇权政治在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态。

士族总体上处于皇权的控制之下,东晋时士族得以平行甚至超越皇权,不容皇权侵犯,皇权也不容许任一士族擅自废立,皇权与士族势力均衡共治,制约了大规模动乱的出现,是南方东晋社会的一个稳定因素。东晋后南朝时门阀政治日趋崩坏,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这也是专制皇权衰弱的时期。南朝后期,寒门庶族执掌机要。

东汉末年地方大族控制了乡里清议,后因战争乡里制度遭到破坏,乡举里选制度无法继续实行。曹魏建立了九品官人法,使荐举权由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长官转移到专职举士的中正官和吏部,选才的标准增加家世、才干等内容,较征辟、察举制更为完备。实行之初选出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但最终成为门阀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也最终加速了士族的腐朽。

九品中正制加强了士族的政治特权地位,是贵族政治回潮的体现,但专制官僚政治仍然是当时基本的政治模板。

南北朝后期,由于门阀制度的衰落和寒门庶族的兴起,南北政权放宽门第限制,采取考试取士的方式,入仕开始向各阶层较为平等地开放,为隋唐科举制的确立准备了条件。

途4bc9心上f0d6学智慧b3ab1b09东习限896ac1ee广术4d734a45件-ad25习升公秀习df9db7098c7b科优径有333ba09469e7秀4dff元网术司智费e504上软学费技4a844462
士族力量的强大使这一时期南北方大土地所有制都进一步发展,庄园经济进一步扩大,以较强人身依附性的部曲、附徒、佃客等为劳动力。南北中央政权都存在和豪强士族争夺赋税和劳动力问题。北方在北魏实行均田制后小农经济逐步走向恢复。

战争和动乱促进了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既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也与国家争夺赋税和劳动力,出现统治者灭佛行为。灭佛有利于当时社会发展,也摧残了佛教文化。

3.阶段特征:

政治: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南北分裂,北方胡汉战乱频仍,南方相对稳定;政权更替频繁,出现局部统一;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东晋南朝士族门阀成为一大特色,东晋王权专制和中央集权都极大削弱;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尖锐;民族融合深度广度前所未有,少数民族大力封建化。

经济:北方生产遭到破坏经济倒退,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南北庄园经济都进一步发展,劳动者人身依附加大;北朝时北方经济有所恢复,小农经济有所发展;商业总体衰落,商品经济水平下降。

文化:战乱频仍,佛道广泛传播冲击儒学,出现三教合一趋势;南北文化风格迥异,南方清新秀丽北方苍劲豪迈;文化民族融色彩浓厚。

总体特征:国家南北分裂,战乱频仍;专制集权总体衰弱;生产破坏南方经济发展;民族大融合;在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上为隋唐繁荣奠定基础。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