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时间计算与日期界线

2021年09月17日 浏览:

一、地方时及其计算

1. 地方时及产生原因。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即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因此产生了时间差,偏东的地点时刻早一些。

2. 地方时的计算。

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B地的地方时=A地的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若B地位于A地的东侧,计算时取“+”号;若B地位于A地西侧,计算时取“-”号,可概括为“东加西减”)。

二、时区、区时及其计算

1. 时区的划分。

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向东至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

2. 区时及其计算。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B时区的区时=A时区的区时±两地时区差1小时。

①某地所在时区的计算:(该地经度+7.5°)÷15°,整数部分即为该地的时区数,东西时区根据其所在经度来确定。

②时区差的计算:若两地同属于东时区或同属于西时区,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之差;若两地分属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之和。

3. 区时与地方时的区别与联系。

一般从日照图上读到的时间均是地方时,一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地方时一定是12时。由于区时从地方时而来,区时即为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二者关系密切。两个地点的地方时,相差可以是时、分、秒,而两个地点的区时之差只能是整小时。

三、日期界线

1. 两条日界线的区别。


人为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

原则上规定180°经线为日界线,但实际的日界线是曲折的,在地球表面是固定不变的

不固定,可以是地球上任何一条经线

钟点不固定,从0点到24点

钟点固定,0点(或24点)

日界线的东侧,为旧的一天;日界线的西侧,为新的一天

自然日界线的东侧,为新的一天;自然日界线的西侧,为旧的一天

2. 人为日界线的特征。

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的,不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这是为了使附近国家和地区居民生活的方便,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这样一个国家和地区就不会被分作两个日期。

3. 过人为日界线时日期的变更。

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一天。因此,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四、日出、日落时间及昼夜长短的计算

1. 赤道上终年6点日出,18点日落;同一天、同一纬线上的各点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2. 计算某地的昼夜长短,首先应明确过该地的纬线圈在昼、夜半球上各跨了多少经度,然后按每隔15°为1小时可计算出该地的昼长和夜长,昼长与夜长之和一定为24个小时。

3. 某地昼长=(12-当地日出时刻)2=(当地日落时刻-12)2。

五、时间计算时常用的突破口

1.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

东习软途a971优上网径学b8873dfe慧升方限广98a4技有元8439件的科公4e27司-

2. 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3. 平分昼半球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

4. 平分夜半球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或24时)。

5.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

六、需注意的两个问题

1. 严格区分地方时、区时、时区和0时线、0°经线。

地方时和区时强调“时”,只不过地方时强调的是具体的某一条经线的时间,而区时则是某地所在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不一定是该地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时区强调的是“区”,指的是地球表面按照经线划分的区域。

0时线指的是地球上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可以是地球表面的任何一条经线,而0°经线指的是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即本初子午线,它在地球表面是固定的,与180°经线相对。同学们在做题时应结合题目设置意图,严格区分上述概念,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2. 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性信息。

如:晨昏线和经线的关系(二分日时与经线重合,其他时间与经线相交)、晨昏线和特殊纬线的关系(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极点附近的极昼和极夜现象等。

例1、读“以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图1),图中虚线表示回归线与极圈,ABC代表晨昏线,黑粗线OE和OF为日期分界线,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2)北京时间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

解题思路:利用题干和极视图提供的信息:以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ABC为晨昏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或者极夜现象(这是解题最重要的隐性信息),OE和OF为日期分界线→180°经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由OF平分晨昏线可知,OF应该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另一条黑粗线OE则是180°经线。隐性信息被挖掘出来后,试题解答就比较容易了:此时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时间应该是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正好与0时所在经线OF组成经线圈。因为OE为180°经线,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及经度分布规律可知太阳直射的经线应为135°W,也就是说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3°26′N,135°W。最后由135°W地方时为12时可推算出北京时间为6月23日5时。

例2、图2中的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读图完成(1)~(2)题。

(1)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 )

A. 7日4时

B. 8日8时

C. 7日8时

D. 8日4时

(2)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

B. 几内亚湾沿岸烈日当空

C. 澳大利亚东海岸夜幕深沉

D. 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现

解题思路:根据日期分界线的基本特征——通过南北极点的经线,首先确定出通过南北极点的那条虚线为日期分界线,再结合题干中“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此时北极地区为极昼),推知该虚线应该是180°经线(昼半球不可能出现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再进一步推出另一条虚线为晨线。这些信息提取出来后,就可以按常规思路解题:甲的经度为150°E,晨线与赤道在120°E处相交,120°E的地方时为6时,则甲地地方时应为8时。因为180°经线西侧日期总是早一天,日期应该为8日,即8日8时。所以第(1)题选B。当北京时间为6时(120°E的地方时)时,通过计算就可以推出可能出现的现象是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