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广东卷(地理)-海洋地理

2021年09月28日 浏览:
2021年高考广东卷

19. [海洋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溶解氧是指溶解在水体中的分子态氧,其含量变化与水温、盐度、有机物质分解和生物活动等相关。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口外海域水体溶解氧低值区的面积和强度不断增加,夏季尤其显著,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许多现实和潜在影响。

分析长江口外海域水体溶解氧低值区在夏季强度显著增加的原因。

【答案】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水温高,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相对较少;夏季为长江汛期,河流流量大,入海口处盐度低,水体溶解氧相对较少;夏季微生物分解速度快,生物循环速率相对较快,水体溶解氧消耗快;夏季河流流量大,携带营养盐类较多,且水温适宜,生物量较大,生物对水体氧气消耗大;近年来,长江水污染不断加剧,水中植物生长繁育受到影响,释放的氧气量逐渐减少,加剧溶解氧低值区的出现。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长江口外海域水体溶解氧低值区的变化为材料,涉及海洋地理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溶解氧的含量与水温、盐度、有机质分解、生物活动等相关,可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水温、盐度与溶解氧浓度呈负相关,有机质分解和生物活动消耗的水中氧气越大,水中分子态氧浓度越低,另外,水体污染影响水中植物氧气的释放,进一步增加溶解氧低值区。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