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 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2022年10月13日 浏览:

[要点提炼]

1.两种判断方法:性质判断、关系判断。

2.两个意义:对称性关系、传递性关系。

3.三种划分:量、质、量质结合。

4.四个组成:量项、主项、联项、谓项。

5.四个构成: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逻辑形式。

[知识清单]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性质判断的含义

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

2.性质判断的结构

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 主项、 联项和谓项组成。

3.性质判断的类型

划分标准

种类

判断的质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判断的量

全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特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单称判断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

“质”与“量”

的结合上

六种基本判断形式: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4.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例如:是一名党员。——缺少主项。

所有的人都认同。——缺少谓项

(2)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例如: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

(3)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与“量”都准确无误。

例如:所有的高中生都是团员。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1.关系判断的含义及组成

(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2)组成: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2.关系判断的种类

(1)根据“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


对称关系

反对称关系

非对称关系

含义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 也具有 这种关系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 必不具有 这种关系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 可能具有 这种关系,也 可能不具有 这种关系

举例

①甲和乙是同学;②一小时等于六十分钟

①甲比乙大3岁;(则就不可能乙比甲大) 

①甲认识乙。(当甲认识乙时,乙可能认识甲,也可能不认识。) 

常见词语

“朋友”、“同学”、“交叉”、“对立”等

“大于”、“晚于”、“多于”、“高于”、“在……之上”等

“认识”、“尊重”、“重视”、“喜欢”、“信任”、“帮助”等

(2)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三种表现形式: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例:甲比乙长得高,乙比丙长得高。——传递关系

甲是乙的儿子,乙是丙的儿子。——反传递关系

甲认识乙,乙认识丙。——非传递关系

3.弄清不同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

(1)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2)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高中政治干货

来源: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