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史各阶段特征(5)

2022年10月08日 浏览: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阶段特征

政治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分别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逐渐建立起来。但自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开始,“左” 的错误逐渐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

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通过采取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统一财政及抗美援朝等措施迅速巩固了人民政权,并使国民经济得以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从 “一五”时期到“四五”时期,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合理的工业布局。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1956年,中国开始了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中共八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七千人大会等体现了正确的探索;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则是探索中出现的曲折

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和外交成就体现出革命性和灵活性统一的特点;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突破

外交

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朝着文明、开化的方向发展

时代趋势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独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重要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阶段特征

政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党和国家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宪法得到完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是这一构想成功实践的标志;海峡两岸关系得到不断发展

经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对内改革的序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随之展开,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国的对外开放逐渐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而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则使中国对外开放走向深人

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走向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构建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时代趋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政治上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祖国统一步伐明显加快;经济上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使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思想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日益走向完善;外交上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来源:高考历史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