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高频词超全归类(3)

2022年11月25日 浏览:

二十一、表朝见的:朝、觐

1.朝:朝见,封建时代臣见君。

如《明史·太祖纪二》:是月,天下府州官来朝。

2.觐:朝见(君主)。

如《谷梁传·僖公五年》:天子微,诸侯不享觐。(微:衰弱。享:进献。)

二十二、表暗中的:阴、间、密

1.阴:暗中,暗地里。

如《后汉书·张衡传》: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2.间:秘密地,悄悄地。

如《战国策·赵策三》: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客将军:原籍不在某国而任该国将军。)

3.密:秘密,隐秘。

如《韩非子·说难》: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二十三、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1.去:离开。

如《聊斋志异·狼》:一狼径去。

2.迁、徙:迁移。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迁其民于临洮。

如班固《苏武传》:徙武北海。

二十四、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幸

1.如:到,往。

如《史记·项羽本纪》: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2.过:走过,经过。

如《孟子·滕文公上》:三过其门而不入。

3.诣、往:去,到……去。

如《百喻经·入海取沉水》: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如《史记·项羽本纪》: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4.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帝幸梁山宫。

二十五、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匿

1.步:行走,步行。

如《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殊:特别。强:勉强。)

2.趋:快走。

如《论语·微子》:孔子下(车),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3.走:跑,逃跑。

如《寡人之于国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遁、亡、逃、匿:逃走,逃跑。

如柳宗元《黔之驴》:虎大骇,远遁。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怀其璧,从径道亡。

如《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如《说文》:匿,亡也。

二十六、表饥饱的:饱、饥、饿、馁、馑

1.饱:吃足,与“饥”相对。

如韩愈《马说》: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饥:饿,与“饱”相对。

如《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途公优件9f68升广学技东4971元习-慧司软8bc0有限网心科

3.饿:严重的饥饿,因饥饿而病倒。

如《左传·晋灵公不君》:见灵辄饿,问其病。

注意:“饥”指一般的肚子饿,“饿”是严重的饥饿,指没有食物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胁,不当一般的“肚子饿”讲。

4.馁:饥饿。

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无冻馁之患矣。(患:担忧。)

5.馑:饥荒。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常作“饥馑”连用。

如《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注意:饥、馑分开讲时,五谷没有收成叫“饥”,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叫“馑”。但连用时“饥”“馑”无区别。

二十七、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

1.糗:炒熟的米、麦等干粮。

如《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也。(饭、茹:吃。草:指野菜。)

2.馔:食物,多指美食。

如李白《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馔玉:美好的饮食。)

3.肴:熟的肉类食物。

如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4.膳:饭食。

如《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具太牢以为膳。

5.羞(馐):美味的食物。

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6.蔬:蔬菜。

如《国语·鲁语上》: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

7.果:果子,果实。

如《百喻经·尝庵婆罗果》:我此树果,悉皆美好者,无一恶者。

二十八、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稷、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荒、欠收

1.粟:谷粒。未去皮壳者为粟,已舂去糠则为米。粮食的统称。

如韩愈《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黍:黍子。碾成的米叫黏黄米。

如《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3.禾:谷子,稻子,泛指庄稼。

如李绅《锄禾》:锄禾日当午。

4.稷:谷类。

如陶渊明《桃花源诗》:菽稷随时艺。(菽:豆类。艺:种植。)

5.菽:豆类的总称。

如陶渊明《桃花源诗》:菽稷随时艺。

注意:上古时“豆”是一种盛食品的器皿,与“菽”的意义完全不同。汉代以后,“豆”才逐渐代替“菽”,成为豆类的总称。

6.稼穑:春耕为稼,秋收为穑,即播种与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如《汉书·高后纪赞》:天下晏然,民务稼穑。(晏然:安宁,安定。)

7.稔:庄稼成熟。

如《国语·吴语》:吴王夫差既杀申胥,不稔于岁,乃起师北征。

8.刈:割。

如白居易《观刈麦》。

9.籴:买进粮食。

粜:卖出粮食。

如《商君书·垦令》: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

10.廪:米仓。

学件9f68020dbd1e途网心有软8bc0优广-司技公科升东4971慧146fc2e0心限得元习

如《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完:重新整修。)

11.荒:年成不好;凶年。

如《后汉书·鲍永传》: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丰穰:丰收。)

12.稼穑(泛指农业生产;庄稼)

13.荒(荒年,收成不好)

14.歉(年岁歉收,收成不好,与“丰”相对)

15.丰、饶(富足,多)

16.赡(富足,充足;供给)

17.足、给(足,丰足)

二十九、表容器的:斛、斗、觞、樽

1.斛: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五斗为一斛。

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

2.斗:古代盛酒器,也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

如《史记·项羽本纪》: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3.觞:古代酒器。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4.樽:盛酒器。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酒盈樽。

三十、表死亡的:(驾)崩、薨、卒、不禄、死、山陵崩、没(殁)、终、圆寂

1.崩、薨、卒、不禄、死:都是古时对人死的称呼。

如《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如诸葛亮《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如《史记·魏公子列传》:昭王薨。

如《左传·僖公十六年》:公子季友卒。

如《史记·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等:同样,一样。)

2.山陵崩:比喻帝王的死亡。

如《史记·赵世家》: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山陵崩:指当时最高掌权者赵威后的死。)

3.没(殁):死,去世。

如贾谊《过秦论》:始皇既没。

如《战国策·韩策二》:父母既殁,兄弟无有。

4.终:指人死亡。

如《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乃终。

5.圆寂:指僧尼死。

来源:高中语文点知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