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名词汇总

2022年02月17日 浏览:

1.《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规定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前,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这个纲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通过的。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3.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在北京举行。又称新政协,这次会议代行了中国的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途公有af14-限司广技件元优东根科0237cf8d软升网学慧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第一届人大:1954年9月召开,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6.54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该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技软4ee3升费dce716a7-优公7e335ce40cad广途网件方限智科0237cf8d148199e2慧法东根司元有af14学
7.十六字方针: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1982年确立,该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8.十一届三中全会法制建设方针: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所谓法制建设方针".此次会议举行后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加快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步伐

9.法治完善过程:1982年重修宪法,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区》;1986年《义务教育法》;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名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基层民主

10.《告台湾同胞书》: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方针。

11.一国两制:二十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8335e347司量有af144468件方9cb4广ac21网升费dce716a7西公7e335ce40cad限智慧法智途学东根8a4cda808ce9优费8ade科0237cf8d148199e2学软4ee3元学技 确立:1984年5月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12.香港回归: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进行会谈。1984年12月中英签订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842《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60《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1898《拓展香港界址步条》租借新界99年)

13.九二共识: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来源:高中地理历史政物理化学生物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