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适应性、应激性、反射、遗传性
|
应激性 |
反射 |
适应性 |
遗传性 |
概念 |
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的反应 |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
生物体和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 |
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现象 |
产生原因 |
外界刺激(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引起 |
外界刺激(光、温度、声音、食物、颜色、语言、文字等)引起,有神经系统的参与 |
生物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有利变异并通过自然选择是其形成的根本原因 |
亲代的遗传物质复制后传给子代并在子代的个体发育中表达 |
表现形式 |
植物的各种向性(向光性、向地性、向肥性)和动物的各种趋性(趋光性、趋化性) |
存在于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体的反应(如针刺、火烧、遇险、看书、听音乐) |
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习性 |
子代在形态结构、生理、行为、习性等各种性状与亲体相似 |
表现特点 |
即时反应 |
即时反应 |
稳定特征 |
稳定特征 |
意义 |
有利生物的生存和进化(趋利避害) |
保持物种稳定 |
2. 生长、发育和生殖
生长:指生物体体积由小到大的现象。结构上是细胞体积增大、数目增多;代谢上(本质上)是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发育:是指由受精卵经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直至发育为性成熟的个体。其本质是机能的健全和完善。
生殖:产生后代。是生物体成熟后的一种特征,能保证物种的延续。
3. 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物质基础:核酸、蛋白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结构基础:细胞等。
4. 最基本元素、基本元素、含量最多的元素、大量元素、微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矿质元素
最基本元素:C
基本元素:C、H、O、N
含量最多的元素:O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主在元素:C、H、O、N、P、S
矿质元素:除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的矿质元素:N、P、S、K、Ca、Mg、Fe、Mn、B、Zn、Cu、Mo、Cl、Ni
5. 细胞内结合水和自由水
结合水:与细胞内亲水性物质结合,不能自由流动,是细胞的组成成分。其多,则抗逆性强(抗旱、抗寒)。
自由水:游离形式存在,自由流动,参与生化反应(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其多,代谢旺盛,抗逆性弱。
6. 钠、钾、镁、铁、磷、氮、碘、钙、硫的作用
钠: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钾: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保持心肌的兴奋性。
铁: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
镁:叶绿素的成分。
磷:ATP、NADP+(辅酶Ⅱ)、磷脂、核酸等成分。
氮:蛋白质、核酸等的成分。
碘: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钙:骨、软骨的重要成分,血中Ca+能维持骨骼肌收缩的机能。
硫:蛋白质的重要组成成分。
7. 蛋白质、核酸
|
蛋白质 |
核酸 |
元素 |
C、H、O、N(S) |
C、H、O、N、P |
基本单位 |
氨基酸(20种) |
核苷酸(8种,碱基5种) |
形成 |
脱水缩合 |
脱水缩合 |
功能 |
细胞组成成分,催化、运输、调节、免疫 |
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对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有决定作用 |
关系 |
核酸多样性 →蛋白质多样性→生物(性状)多样性 |
8. 纤维素、维生素、淀粉、糖元
纤维素:细胞壁的成分,属于多糖,在植物体内常见。
维生素:动物生长需要,动物自己不能合成,是由外界摄取的微量有机物,不是供能物质,是辅酶或辅基的一部分,有水溶性(Vc、VB)、脂溶性(VD、VA)两大类。
淀粉: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属于多糖。
糖元: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属于多糖。
9. 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
斐林试剂:0.1g/mLNaOH,0.05g/mLCuSO4混合后使用,目的是获得Cu(OH)2 。
双缩脲试剂:0.1g/mLNaOH先使用,0.01g/mLCuSO4后使用,前者提供碱性的反应环境。
10. 细胞的显微结构、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在学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中央液泡等。
亚显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的结构、多数细胞器及结构、细胞核的结构等。
11. 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的成分和联系
细胞膜、核膜包括:磷脂、蛋白质、多糖。
细胞器膜:磷脂、蛋白质、多糖很少。
内质网膜与细胞膜、核膜、线粒体膜可直接转化,与高尔基体膜通过小泡间接转化。
12. 细胞膜结构特点、功能特性
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13.细胞膜内、细胞膜上、细胞外所存在的蛋白质
细胞膜内:呼吸氧化酶(呼吸作用酶)、光合作用酶、溶酶体中的水解酶、RNA聚合酶、解旋酶、限制酶、血红蛋白等。
细胞膜上:糖蛋白、载体、受体、HLA(组织相容性抗原)。
细胞膜外:蛋白质类激素、抗体、消化酶、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催乳素、淋巴因子等被叫做分泌蛋白。
14. 自由扩散、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如O2、CO2、甘油、乙醇、苯、脂溶性维生素等。
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需载体蛋白质协助,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ATP)。如离子、葡萄糖、氨基酸等。
15. 内吞作用、外排作用
内吞作用: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附在细胞膜上,膜内陷成小囊,物质被包围在小囊内,小囊与膜分离形成小泡进入细胞质。
外排作用:有些物质(分泌蛋白)在细胞膜内被膜包围形成小泡,小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并向膜外张开,使内含物排出。
16. 哪些情况下膜发生融合现象
内吞、外排、分泌、受精、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体细胞融合等。
17. 线粒体、叶绿体
|
结构特点 |
主要功能 |
完成功能的细胞成分 |
分布 |
|
线粒体 |
双层膜 (含DNA) |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
都与能量转换有关 |
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
动植物细胞 |
叶绿体 |
光合作用的场所(真核生物) |
基粒上有光合色素,基粒和基质中有光合作用的酶 |
叶肉细胞、幼茎皮层细胞、C4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保卫细胞 |
18. 单层膜、双层膜、无膜结构的细胞器和细胞结构
单层膜: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
双层膜:线粒体、叶绿体、核膜。
无膜:中心体、核糖体。
19. 细胞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细胞液:一般是指植物细胞液泡中的液体,含色素等物质,因此质壁分离时用紫色洋葱就是因为细胞液呈紫色。
细胞外液:就人体和动物而言,细胞外的液体(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它们组成人体的内环境;而细胞内的液体就是细胞内液。
20. 游离核糖体、内质网上的核糖体的作用
游离核糖体:合成存在于细胞内的蛋白质(如呼吸氧化酶、血红蛋白等)。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质(如消化酶、蛋白质类激素、抗体等)。
21.染色体、染色质
染色质: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分裂间期呈丝状。
染色体:在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染色体。
染色体与染色质是细胞中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2.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
原核细胞 |
真核细胞 |
细胞大小 |
小(1~10微米) |
大(10~100微米) |
细胞壁 |
有些无(支原体),成分主要是糖类和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肽聚糖) |
植物有,成分主要为纤维素和果胶 |
细胞器 |
核糖体 |
有线粒体、叶绿体等多种 |
细胞核 |
拟核,有大型环状DNA分子 |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染色体 |
基因结构 |
有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是连续的,无外显子和内含子 |
有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含外显子、内含子) |
转录和翻译 |
在同一时间和地点 |
转录在核内,时间在前;翻译在质内,时间在后 |
举例 |
细菌(乳酸菌、硝化细菌、根瘤菌、圆褐固氮菌、葡萄球菌、黄色短杆菌等)、蓝藻、放线菌 |
酵母菌、青霉菌、动植物细胞等 |
23. 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分裂期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从这次分裂开始到这次分裂结束。
24. 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四分体
染色体: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由于高度螺旋化而形成的棒状结构。
在细胞分裂间期,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的染色体,而染色单体的出现在前期。
同源染色体是指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大小形态一般都相同的两条染色体,其上可存在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它有联会、形成四分体、分离等行为。
四分体是指联会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都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其中非姐妹染色单体可发生交叉互换。
25. 分裂间期的G1、S、G2特点
G1期(DNA合成前期):是RNA和蛋白质合成旺盛时期,为DNA的合成准备条件。
S期(DNA合成期):是DNA完成复制的时期,也是发生基因突变的时期。
G2期(DNA合成后期):有活跃的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为纺缍丝的形成准备条件。
26. 赤道板、细胞板
赤道板:分裂中期细胞 中央与纺缍体的中轴相垂直的平面,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是一个假想的平面。
细胞板:在植物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的一个主要由纤维素构成的板状结构,由高尔基体产生,最终形成细胞壁。
27.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
有丝分裂 |
减数第一次分裂 |
减数第二次分裂 |
分裂间期 |
复制一次 |
复制一次 |
不复制 |
染色体行为 |
有同源染色体, 但不配对 |
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分离 |
无同源染色体 |
染色体平均 分配方式 |
后期、着丝点分裂为二、染色单体分开 |
同源染色体分离 |
着丝点一分为二, 染色单体分开 |
染色体数目变化 |
2N→2N |
2N→N |
N→2N→N |
DNA的含量变化 |
2C→4C→2C |
2C→4C→2C |
2C→C |
发生时间 |
形成体细胞过程 (如精原细胞) |
形成性细胞过程中 (如精子、卵细胞、花粉粒) |
28. 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区别
|
精子 |
卵细胞 |
细胞质分裂方式 |
均等分裂 |
不均等分裂 |
产生的生殖细胞数量 |
4个 |
1个卵细胞,3个极体 |
是否变形 |
要 |
否 |
相同点 |
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
29. 有丝分裂中、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
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染色体组也加倍。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其上的等位基因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为二,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染色体组也加倍。
30.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
|
动物细胞 |
植物细胞 |
纺锤体的形成不同(前期) |
中心体(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
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
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末期) |
细胞膜从细胞中央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
细胞中央由内向外形成细胞板,最后把细胞分成两部分 |
来源:高中地理历史政物理化学生物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