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课本核心知识点(2)

2022年06月01日 浏览:

31. 具复制能力的物质或结构

DNA(质粒)、染色体、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病毒的RNA

32. 解离、漂洗、染色的药液的作用

解离:用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配制而成,3~5min,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漂洗:用清水洗10min,洗掉盐酸和酒精,防止染不上色(因为碱性染料和酸性物质要反应)。

染色:用质量浓度为0.01g/mL~0.02g/mL的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3~5min,对染色体(染色质)进行染色。

33. 细胞增殖、分化、癌变、衰老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的重要生命特征,由其产生体细胞,补充衰老死亡的细胞;由它产生性细胞,经受精作用产生子代。它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伴随整个生命进程,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细胞的癌变:在致癌因子作用下,细胞不受有机体控制、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细胞的畸形分化与癌细胞的产生有直接关系。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被激活(即发生了基因突变)。

细胞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其有五个特征:(1)水分减少,体积变小,代谢减弱。(2)酶的活性降低。(3)色素积累。(4)呼吸减慢、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5)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4. 细胞全能性的强弱

受精卵﹥有性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花粉粒等)﹥体细胞(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体细胞一般选分裂能力较强的细胞)。一般来说,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分裂的能力越低,全能性越弱。高度分化的细胞往往不在发生分裂增殖,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红细胞等。

35. 酶、激素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激素:是生物体的一定部位或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但对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脂质等。

能合成激素的细胞一定能合成酶,而能合成酶的细胞不一定能合成激素。

36. 太阳能、脂肪、糖类、ATP

太阳能:根本能源、最终能源。

脂肪:储备能源物质。

糖类:主要能源物质。

ATP:直接能源物质。

37. ATP、ADP、RNA关系

ATP水解形成ADP产生的能量可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ADP从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或其他高能化合物中获得能量形成ATP;ADP再水解形成的AMP(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磷酸形成)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38. 四种色素的吸收光谱及作用

叶绿素a:呈蓝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橙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具有转化光能的作用)。

叶绿素b:呈黄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橙光、吸收和传递光能。

叶黄素:呈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吸收和传递光能。

胡萝卜素:呈橙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吸收和传递光能。

39. 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二氧化硅、碳酸钙、丙酮、层析液的作用

二氧化硅:为了研磨充分。

碳酸钙:防止在研磨过程中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丙酮:溶解色素、提取色素。

层析液:使叶绿体中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过程中分离开来。

40. 光反应、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光反应

暗反应

场所

叶绿体内囊状结构薄膜上

叶绿体基质

条件

需色素和光(有些需酶)

需多种酶、 ATP、NADPH

能量变化

光能 → 电能 → 活跃的化学能

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

产物

O 2 ATP、NADPH

葡萄糖、 H 2 O、(C 5

联系

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 ADP、Pi、NADP +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 ATP、NADPH

41. 光能利用率、光合作用效率

光能利用率: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与接受的太阳能的比例。提高的措施有: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合理密植)、光照强弱的控制、二氧化碳的供应、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光合作用效率: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的比例。提高的措施有:光照强弱的控制、二氧化碳的供应、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42. 吸胀作用、渗透作用

吸胀作用:在未形成中央大液泡之前植物细胞的吸水,主要靠细胞的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等亲水性物质吸收水分(干燥的种子、根尖分生区细胞)。

渗透作用:水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成熟的植物细胞)。

其发生具二个条件:一是半透膜、二是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物质的量浓度)。

43. 原生质层、原生质体

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不包括细胞核和液泡内的细胞液),在植物细胞渗透吸水过程中,其可看成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原生质体:植物细胞去掉细胞壁后剩下的结构,只在细胞工程中使用此概念。

44. 半透膜、选择透过性膜

选择透过性膜是由生命物质构成,其上还有载体,除具有半透膜的功能外,还能主动地、有选择地吸收物质(水分子可以自由的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小分子和离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如蔗糖分子)和大分子都不能通过)。

45. 合理灌溉、合理施肥

合理灌溉:就是指根据植物的需水规律适时、适量、少水高效的灌溉(原因是不同的植物需水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需水量也不同)。

合理施肥:就是指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少肥高效的施肥(原因是不同的植物对各种必需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对各种必需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

46. 水分、无机盐的运输、利用

水分的运输、利用:根吸收的水分,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运输到植株的地上部分。其中只有1%~5%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其余经蒸腾作用由气孔散失)。

无机盐的运输、利用:随水分经根茎、叶中的导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进入植物体后有些能反复利用(如P、K、Mg)、有些只能利用一次(如Fe、Ca)。

47. 完全营养液、缺X元素的完全营养液

完全营养液: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的培养液。

缺X元素的完全营养液:缺乏某种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的培养液。

通过用这两种营养液培养植物的对比,可确认某种元素是否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这种方法叫溶液培养法。用完全营养液培养植物叫全素培养。用缺X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培养植物叫缺素培养。

48. 必需矿质元素、非必需矿质元素

必需矿质元素:除去某一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正常了,而补充这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又恢复正常的状态,这样的矿质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非必需矿质元素:除去这种矿质元素后,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没有任何影响。

49. 影响水分、无机盐吸收、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因素

影响水分吸收的因素:外界溶液的浓度、蒸腾作用的强弱等。

影响无机盐的吸收的因素:①内因:遗传因素(决定细胞膜上载体的数量、种类,从而影响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②外因:温度、PH及土壤的通气状况(O2量)(主要是影响呼吸作用导致供能差异从而影响离子的吸收)、土壤溶液中该离子浓度等。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强度、二氧化碳的浓度、温度、矿质元素等。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温度、氧气的浓度、二氧化碳的浓度、含水量等。

50. 无土栽培、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细胞培养、微生物培养所需培养基的成分

无土栽培:水、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植物的组织培养:水、矿质元素、蔗糖、植物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有机添加物(氨基酸、)固体培养基、[需在离体状态下培养]。

动物细胞培养: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动物血清[需取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液体培养基。

微生物的培养: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

51. 水分吸收原理、矿质元素吸收原理

水分吸收原理:吸胀作用(因含有亲水性物质)、渗透作用(具有半透膜,膜两侧溶液具浓度差)。

矿质元素吸收原理:主动运输。

52. 糖类、脂肪、蛋白质代谢终产物、消化终产物

代谢终产物(氧化分解产物):糖类—CO2、H2O;脂肪—CO2、H2O;蛋白质—CO2、H2O、尿素。

消化终产物:糖类(淀粉)—葡萄糖;脂肪—甘油、脂肪酸;蛋白质—氨基酸。

53. 三在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1)糖类、脂质、蛋白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糖类、脂质、蛋白质之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糖类供应充足才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

(3)糖类、脂质、蛋白质之间还相互制约的(糖类、脂肪摄入不足时,体内的蛋白质的分解增加,反之,则分解减少)。

54. 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一般可在酶的作用下(如谷丙转氨酶)经氨基转换作用合成。

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内不能够合成,必须来自食物的氨基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赖氨酸)。

55. 氨基转换作用(转氨基作用)、脱氨基作用

氨基转换作用:把氨基酸的氨基转移给其它化合物,以形成新的氨基酸的过程

脱氨基作用:将氨基酸分解为含氮部分和不含氮部分的过程(其中含氮部分可在肝脏转变成尿素而排出,(经肾以尿液形式排出)不含氮部分可氧化分解为CO2和H2O,也可转变为糖类和脂肪)。

56. 糖类、脂肪、蛋白质利用的先后顺序

正常情况下,主要是由糖类氧化分解供能;当糖类代谢障碍,供能不足时,才由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当糖类和脂肪摄入量都不足时(或长期饥饿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会增加,反之,则分解减少。

57. 肌糖元、肝糖元

肌糖元:血糖进入骨骼肌可合成肌糖元,肌糖元不能水解产生葡萄糖,只能无氧分解形成乳酸,乳酸随血液进入肝脏转变成丙酮酸,再由丙酮酸氧化分解供能,也可形成新的肝糖元或葡萄糖,还有少量乳酸随血液到肾脏,随尿排出。

肝糖元:血糖进入肝脏后可合成肝糖元,肝糖元水解可形成葡萄糖。

58. 正常血糖、高血糖、糖尿病、低血糖早期症状、低血糖晚期症状

正常血糖:80~120mg/dL

高血糖:空腹时血糖超过130mg/dL

糖尿病:血糖含量长期高于160~180mg/dL,并表现出病症

低血糖早期症状:血糖含量小于50~60mg/dL

低血糖晚期症状:血糖含量小于45mg/dL

59. 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

动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所含的氨基酸种类比较齐全,比例更接近人体需要,所以营养价值较高。

限4ac688de件ddb0bcee430e慧4127的-得281a8f6b的学4941高网量89d84e3f有的高途4d75司上东得5d01e52c元401b09f1c3fc技优de551118高软广科公根升心
植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缺少人体的某些必需的氨基酸(玉米缺色氨酸;稻谷缺赖氨酸),因此,要合理地选择和搭配食物。

60. 组织水肿的原因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透压降低、肾脏有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过敏反应(花粉过敏)、静脉回流受阻、淋巴回流受阻等。

来源:高中地理历史政物理化学生物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