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
有氧呼吸 |
无氧呼吸 |
场所 |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
细胞质基质 |
产物 |
二氧化碳和水 |
酒精、二氧化碳或乳酸 |
能量 |
2870kj/mol(1161kj在ATP中) |
196.65kj/mol(61.08kj在ATP中) |
消耗 1mol葡萄糖产生的CO 2 |
6mol |
2mol或0mol |
产生 1molCO 2 消耗的葡萄糖 |
1/6mol |
1/2mol |
联系 |
从葡萄糖到丙酮酸阶段相同 |
|
实质 |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 ATP |
|
意义 |
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体内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
62. 能量供应、能量利用
能量供应:光合作用光反应、细胞呼吸(磷酸肌酸转移)形成ATP。
能量利用:ATP水解释放能量用于细胞分裂、吸收矿质元素、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
63. 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过程。
异化作用(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能够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产生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在新陈代谢中,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同时进行的。
64. 物质代谢、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
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能量的交换和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变过程。
能量代谢总是伴随着物质代谢的进行而进行的,但能量不有循环利用。
65. 自养型、异养型
自养型:以可见光或体外环境中无机物的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量来源、以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为碳源来合成有机物,并且储存能量,这样的同化类型叫做自养型。(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固氮蓝藻)
异养型:只能将外界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能量和碳的来源,将这些有机物摄入体内,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这样的同化类型叫做异养型。(动物、营腐生生活的真菌如酵母菌、青霉菌等、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如根瘤菌、圆褐固氮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黄色短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乳酸菌等。)
66. 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
光能自养型(光合作用):以光为能量来源、以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为碳源来合成有机物,并且储存能量。这种同化作用类型即为光能自养型。(绿色植物、蓝藻)
化能自养型: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以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为碳源来合成有机物,并且储存能量,这种合成作用叫化能自养,这种同化类型即为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
67. 需氧型、厌氧型、兼性厌氧型
需氧型:在异化作用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来氧化分解体内的有机物,释放出其中的能量,以便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这种异化作用类型叫做需氧型。(如:绿色植物、绝大多数动物和微生物)
厌氧型: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将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从中获得维持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这种异化作用类型叫做厌氧型。(如:蛔虫、破伤风杆菌、甲烷细菌)
兼性厌氧型:在有氧的条件下,将糖类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将糖类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酵母菌)
68. 向性运动、感性运动、趋性
向性运动: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向地性等)。
感性运动: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应(合欢、含羞草叶片的闭合和张开)。
趋性:是动物对环境因素刺激最简单的定向反应(昆虫和鱼类的趋光性、臭虫的趋热性、寄生昆虫的趋化性)。
三者都属于应激性,都是对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宜反应,是适应环境的不同方式。其根本原因是由遗传性决定的。
69. 茎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原理
受重力的作用,植物水平放置时,近地侧生长素分布多,远地侧生长素分布少。由于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生长效应。根的近地侧生长素分布多,则抑制其生长;远地侧生长素分布少,则促进生长,结果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而茎近地侧生长素分布得多,生长快;远地侧生长素少,则生长慢,结果表现出茎的背地性。
70. 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体现或运用
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促进发芽、抑制发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71. 生长素的运输、主动运输
极性运输:是一种运输方向,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即从茎的顶端向下运输或从根尖向上运输)。
主动运输:是一种运输方式,即由顶芽向下运输时为主动运输,不断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从而造成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其生长。
72. 生长素、生长激素
生长素:是由植物体的一定部位产生的(叶原基、嫩叶、发育着的种子),并运输到作用部位(生长旺盛的部位),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主要促进植物的生长)的微量有机物。
生长激素:是由动物体的内分泌腺(垂体)产生的,并经血液循环运输到作用部位,对动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的微量有机物。
73. 体液调节、激素调节、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若其中的化学物质是激素,则可称为激素调节;若非激素(如CO2、H+、组织胺等),则只能称为体液调节。其特点是:缓慢、广泛、时间长。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对人和动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其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特点是:迅速、准确、局部、时间短。
74. 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实例
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而缩回:神经调节。
(水平衡调节:神经调节、激素调节)
血糖平衡调节:(1)神经—激素调节(2)激素调节。
体温调节:神经调节、神经—激素调节。
以上三种生命活动的调节都可以表述为:神经—激素调节或者神经—体液调节。
75. 下丘脑、垂体
下丘脑:不仅能传导兴奋,而且能分泌激素。这些激素的功能是促进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它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能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
垂体:具有调节、管理其他某些内分泌腺的作用,能产生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催乳素等。
76. 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肾上腺素)
77. 反射、反射弧、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传导途径,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它是由感受器(即感觉神经末梢部分)、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即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条件反射: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非条件反射:动物生下来就有的,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
78.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胰岛素: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含量,促进血糖合成糖元,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
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增加产热。
79. 无关刺激、条件刺激、非条件刺激
例如:给狗食物,狗流唾液。这是一个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
例如:摇铃,狗流唾液。这是一个条件反射。其建立的过程是:给狗食物,同时摇铃,反复多次后,只摇铃,狗也分泌唾液。在条件反射建立之前,铃声是无关刺激;条件反射建立后,铃声是条件刺激。
80. 传入神经、传出神经
传入神经:将兴奋从感受器传到神经中枢的是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将兴奋从神经中枢传到效应器的是传出神经。
8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在神经细胞间传递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
在神经细胞间传递:通过突触传递,由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单向传递。
82. 中枢神经、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脑、脊髓
神经中枢:高级中枢:大脑皮层,低级中枢:脊髓和脑干。每一个反射弧都有一个神经中枢。
83. 运动性失语症、听觉性失语症
运动性失语症: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之前(S区)受损,病人能看懂文字和听懂话,但不会讲话。
听觉性失语症:大脑皮层颞上回后部(H区)受损,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听不懂话。
84. 中央前回顶部、中央前回底部
中央前回顶部:控制下肢运动。
中央前回底部:控制头部器官的运动。
85. 影响对幼仔的照顾行为、影响性行为的激素
影响对幼仔的照顾行为:垂体分泌催乳素。
影响性行为的激素:性腺分泌的性激素(主要),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
86. 先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
先天性行为: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
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条件反射。
87. 无性生殖:不经过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营养生殖:可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
有性生殖:由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为新个体。有性生殖细胞不经受精直接发育为新个体也属于有性生殖。
88. 受精作用、双受精
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双受精:绿色开花植物的花粉粒中两个精子进入胚囊后,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成为受精极核,这种受精方式叫做双受精。
89. 囊胚、胚囊
囊胚是动物个体发育中,受精卵经卵裂后的一个发育阶段,囊胚期出现较明显的囊胚腔,囊胚尚无胚层的分化,至晚期,许多基因开始表达逐渐进入原肠胚时期;而胚囊是被子植物胚珠的组成部分,内有一个卵细胞、两个极核及其它细胞。
90. 极核、极体
相似之处是:染色体数都是N。不同的是:极核存在于高等植物的胚囊中央,两个极核受精后形成的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极体是动物的一个卵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同时,所形成的三个较小的细胞。极体形成后不久,就在动物体内逐渐退化消失。
来源:高中地理历史政物理化学生物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