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课本核心知识点(4)

2022年07月11日 浏览:

91.姐妹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

姐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两条染色单体,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着。

非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四个染色单体,未连接在同一着丝点上的染色单体,可发生交叉互换。

92.交叉互换、易位

交叉互换: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

易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93.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

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分裂开始直到发育成性成熟的个体的过程。

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包括种子形成和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94.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种子中有二片肥厚的子叶,其种子的构造:种皮、胚。

单子叶植物:种子中有一片子叶,其种子的构造:种皮、胚、胚乳。

95.营养生长、生殖生长

营养生长:根、茎、叶的生长(包括根、茎顶端分生组织的活动,使茎不断长高,根不断伸长,茎、根的形成层活动,使茎不断长粗)。

生殖生长:花、果实、种子的生长。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一年生、二年生植物,长出生殖器官以后,营养生长就逐渐减慢甚至停止。对于多年生植物来说,当达到开花年龄以后,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仍然生长。

96. 植物个体发育各时期的营养来源

种子形成时:由受精卵分裂产生的基细胞发育来的胚柄,可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运输营养物质,供球状胚体发育,同时还能产生一些激素类物质,促进胚体的发育。

种子萌发时:有胚乳种子(如水稻、小麦、玉米),种子萌发时所需营养来源于胚乳;无胚乳的种子(花生、荠菜),种子萌发时所需营养来源于子叶。

幼苗形成后:当种子萌发成幼苗后,植物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从而获得有机营养,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矿质离子等无机营养。

97.胚胎发育、胚后发育、变态发育

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

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内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并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

变态发育:如蛙,在胚后发育的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要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又是集中在短期内完成的,这种胚后发育叫变态发育。

98.无羊膜动物、有羊膜动物

无羊膜动物:两栖类、鱼类。

有羊膜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99.囊胚、原肠胚

囊胚:卵裂到一定时期所形成的一个内部有腔(囊胚腔)的球状胚体,细胞一般还未分化。

原肠胚:有原肠腔、三胚层(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细胞已开始分化。

100.中胚层、内胚层、外胚层的分化

外胚层:发育成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表皮及附属结构。

中胚层:发育成骨骼、肌肉以及循环、排泄、生殖系统等。

内胚层:发育成肝、胰等腺体,以及消化道、呼吸道的上皮。

101.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由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组成,编码区是连续的。

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由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组成,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含外显子、内含子)。

他们两者在非编码区都有调控遗传信息表达的核苷酸序列,在编码区上游的非编码区均有与RNA聚合酶结合位点。真核细胞的非编码区、编码区中内含子均属于非编码序列;原核生物的编码区、真核细胞的编码区中外显子均属于编码序列。

102.基因、基因组、基因库、染色体组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中碱基(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染色体组:细胞中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都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基因组:是建立在染色体组概念基础上,一个二倍体生物的生殖细胞中,由于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信息,因此染色体组又可以成为基因组(人以及有异型的性染色体的生物,基因组(单倍体基因组)应为常染色体的一半加二条性染色体,如人为24条)。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这个种群的基因库。种群中的个体可代代死亡,但基因库却在代代相传中保持和发展。

103.基因与DNA、染色体、脱氧核苷酸、遗传信息、蛋白质、性状的关系

基因与DNA: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上有很多个基因。

基因与染色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基因与脱氧核苷酸:基因由许多个脱氧核苷酸构成,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

基因与遗传信息: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基因与蛋白质: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合成蛋白质。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有两种情况: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104. DNA、RNA



DNA

RNA

空间结构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双链)

单链结构

碱基

A、T、G、C

A、U、G、C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功能

贮存、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

mRNA:转录遗传信息,翻译的模板。

tRNA:运输特定氨基酸。(61种)

rRN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105.遗传信息、遗传密码

遗传信息:基因中(DNA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遗传密码: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做一个密码子(64种),决定氨基酸的有61种;遗传密码可看做信使RNA上的碱基序列。

106. DNA复制、转录、逆转录、RNA复制、翻译的比较


DNA复制

转录

翻译

逆转录

RNA复制

场所

细胞核(主要)

细胞核(主要)

细胞质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RNA

RNA

解旋酶、 DNA聚合酶

RNA聚合酶

 

逆转录酶

 

原料

4种脱氧核苷酸

4种核糖核苷酸

氨基酸( 20种)

4种脱氧核苷酸

4种核糖核苷酸

碱基互补

配对原则

A-T、G-C

T-A、C-G

A-U、G-C

T-A、C-G

A-U、G-C

U-A、C-G

A-T、G-C

U-A、C-G

A-U、G-C

U-A、C-G

结果

(产物)

两个子代 DNA分子

mRNA

蛋白质(多肽)

DNA

RNA

信息传递

DNA → DNA

DNA → RNA

DNA → 蛋白质

RNA → DNA

RNA → RNA

107. 细胞核遗传、细胞质遗传

细胞核遗传:由核基因控制的遗传(常染色体上正、反交表现相同,X染色体上正反交表现则不同)。

细胞质遗传:由质基因控制的遗传(正、反交子代表现不同)(特点:①母系遗传,②杂交后代不出现一定的性状分离比)。

108.等位基因、相同基因、非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遗传学上把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和d),称为等位基因。

相同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的,控制着同一性状的基因,(如D和D)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和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的基因。

109.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基因行为与遗传规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现象(符合分离定律)都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与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密切相关。

减I后期:

减数分裂 → 同源染色体分离 → 等位基因分离 → 基因的分离定律

减数分裂 →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 等位基因交换 → 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110.纯合子、杂合子鉴定

对于动物:常用测交

对于植物:常用自交

111.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基因分离规律。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建立在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上的,如果按一对等位基因来考虑,是符基因分离定律的。二者均发生在减I后期

112.可遗传变异、不遗传变异

不遗传变异:仅仅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变异。它不能遗传给后代,仅在当代表现。(判定只需与未发生变异的种于同环境中观察)

可遗传变异: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它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13. 变异类型及区别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概念

DNA分子结构的改变(DNA上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改变)

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

发生时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有丝分裂间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和减 I后期,是在产生有性生殖细胞过程中发生的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可发生

结果

产生新的基因

产生了新的基因型

产生新的基因型

光镜下观察

不可见

不可见

可见

发生的生物

原核、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原核生物则在人工条件下进行 DNA重组

真核生物

意义

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提供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可用于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

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

114.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单倍体

多倍体

二倍体

概念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二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自然成因

由未受精卵细胞发育而来

外界条件的剧烈变化,体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后,细胞分裂受阻,造成染色体数目增加

进行正常的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人工诱导

由花药离体培养而来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意义

运用单倍体育种,加倍后可迅速获得纯系植株,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

运用多倍体育种,可获得植物新品种


115. 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植物体细胞杂交、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培养、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的原理



杂交

育种

诱变

育种

多倍体

育种

单倍体

育种

植物体细胞杂交

植物组织培养

动物细胞融合

动物细胞培养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原理

基因

重组

基因

突变

染色体

变异

染色体

变异

细胞的全能性和

细胞膜的流动性

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膜的流动性

细胞的增殖

细胞膜的流动性

意义

(用途)

培育生物新品种

克服远缘杂交不

亲和的障碍,扩

展了用于亲本杂

交组合的范围

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物等

制备单克隆抗体

获得细胞的产物或细胞本身

单抗连接抗癌药物制成 “生物导弹”

116. 种群、群落

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群落:在一定时间和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17. 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指种群中某一个基因型所占的百分比。

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遗传平衡定律: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并符合以下五个条件的情况下:

(1)种群大;(2)种群中个体之间的交配是随机的;(3)没有发生任何突变;(4)没有新基因加入;(5)没有自然选择。p+q=1;p2+2pq+q2=1。设A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则AA=p2,aa=q2,Aa=2pq。

118. 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种群彼此之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长期地理隔离可产生亚种。

生殖隔离:物种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一般来讲,先有地理隔离,再形成生殖隔离。但是有时没有地理隔离也能产生新的物种,如植物中的多倍体。

119. 种群、物种

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其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特征。

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繁殖,并且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120. 物种形成、生物进化

两者不是一回事,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范围。而作为物种的形成,则必须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方可以成立。因此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进化的必要条件。

来源:高中地理历史政物理化学生物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