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共同点: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
不同点:(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2)达尔文的进化论着重研究生物个体的进化。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强调群体的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自然选择来自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而现代进化论中,则将选择归结于不同基因型有差异的延续,没有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也在进行。
122. 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 见第二册
123. 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
124.“J”型曲线、“S”型曲线
“J”型曲线:指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理想状态下,不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没有迁入和迁出,无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对生殖的影响,种群的数量往往会连续增长。
“S”型曲线: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由于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限制,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当种群的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容量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最大容量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125. 动物、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动物:标志重捕法(取样调查法中的一种)(如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标志的有15只,则该种群数量N=39×34÷15=88)。
植物:样方法(选择一个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按长度划成10等分,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样方,样方的长和宽各1m的正方形,计数各样方内植株的数量(在线上的只记相邻两边的),取平均值)
126.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自然增长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
127.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凡是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的因素都可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如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等。
128.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内容。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29.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其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二氧化碳,在生物群落内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其特点:循环的、反复的、带有全球性的。
130. 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原因是:1.自己的呼吸消耗。2.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一部分中有一部分随遗体、残落物、排泄物被分解者分解;另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取食,有部分随粪便排出,其余大部分被同化。)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不会出现倒置现象。
生物量金字塔:与能量金字塔相似,一般不出现倒置。
数量金字塔:在某些情况下可出现倒置现象。(如:树 → 昆虫 → 鸟)
131.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要高,但是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要低。
132. 生物圈稳态、内环境稳态
生物圈稳态: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的维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从能量角度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输入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2)从物质方面来看,生物圈在物质上自给自足。
(3)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内环境稳态:正常机体在有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133.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战略保护措施。
134.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广419c公ac9e4143科点元司技-途76219dbb慧术网有东2f115b23优99dc软bc84升学限4854心件上根
直接使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学研究价值、美学价值。
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潜在使用价值:还不清楚的使用价值。
135. 渗透压、溶液浓度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呈正相关,溶液浓度越高,相应的渗透压就越高。
136. 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
前者主要由钠盐维持,后者主要由钾盐维持。
137. 心率、心律
前者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与体质有关;后者指心肌的自动节律性,与血钾含量有关。
138. 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
前者可分泌醛固酮,后者可分泌肾上腺素。
139. 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前者由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合成、垂体后叶释放,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后者由肾上腺皮质合成分泌,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保钠排钾,间接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140.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前者兴奋使心跳、血液循环、呼吸加快,血糖含量升高,肠道蠕动减弱,使机体适于寒冷环境、剧烈运动;而后者兴奋恰好相反。
141. 正常血糖浓度、肾糖阈
前者为80-120mg/dL,后者为160-180mg/dL。
142. 温度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能感受体内外温度的变化,包括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
143. 抗体、淋巴因子
不同点:前者由效应B细胞分泌,参与体液免疫,可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后者由T细胞和效应T细胞分泌,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可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并增强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
相同点: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
软bc84秀限4854心司科点aca91f09升东2f115b23径途76219dbb8c30慧术得网-件上根技广419c学学优99dc56f00e2e元有d379ebad公ac9e4143 144. 过敏反应中的抗体、正常体液免疫中的抗体
前者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后者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145. AIDS、HIV
前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简称艾滋病),后者全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艾滋病毒)。
146. 吸收、传递光能的色素;转换光能的色素
前者为绝大多数的叶绿素a以及全部的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后者为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147. NADP+、NADPH
前者为氧化型辅酶Ⅱ, 光反应的反应物;后者为还原型辅酶Ⅱ,光反应的生成物。
148.C3植物、C4植物
前者有大麦、大豆、马铃薯、菜豆、菠菜等;后者有玉米、甘蔗、高粱、苋菜等。
149. C3途径、C4途径
前者为CO2+ C5 →(酶)2C3,在C3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或C4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后者为CO2+PEP→(酶)C4 ,只能在C4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进行。
150. PEP、PEG、GPT
PEP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参与C4途径,CO2+PEP→(酶)C4 。
PEG为聚乙二醇,用于促进原生质体融合。
GPT为谷丙转氨酶,可用作诊断肝脏是否病变的一项重要指标。
来源:高中地理历史政物理化学生物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