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方法
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2.分析弯曲状况: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
3.分析疏密状况: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陡坡、锋面处;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缓坡。
4.分析数值特征:大小小大中间走;闭合曲线大大或小小;高值区——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低值区——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
科途元技广慧有优升-东学8e2d学软司件网4512公限
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 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公技东学8e2d-术习元径司b4c559ea途慧学4d60402c限是ad538953a26c软有根件学科升广是优4cfe网4512
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④山地的陡坡等温线密集,山地的缓坡等温线稀疏。⑤锋面处的等温线密集。
件学优4cfe广是限是ad538953a26c科方慧升上公的4860司b4c559ea软-术习4297元径学4d60402cf5a3费途法有根62fe7926技东学8e2d1e1d网4512
分析气温的影响因素
气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纬度因素(2)、海陆因素(3)、地形因素(4)、洋流因素等
——若等温线大体与纬线平行,呈东西走向,则主导因素是纬度因素
——若等温线在海岸附近弯曲,大体与海岸线平行,成南北走向,则主导因素为海陆因素
——在陆地上,等温线发生弯曲,通常是地形因素影响的结果。
网4512技件学学4d60402cf5a3费优4cfe-术习4297慧有根62fe7926升上途法司b4c559ea软公的48608a1df90e93a0科方方是东学8e2d1e1d061a元径限是ad538953a26c广是
河谷处气温较两侧高:等温线由高温凸向低温。如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等。
山脉处气温较两侧低:等温线由低温凸向高温。如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等。
山脉背风坡由于焚风效应使气温升高:等温线由高温凸向低温
山地(丘陵、土丘)地形:等温线闭合,中间低四周高
科方方是6f9b公的48608a1df90e93a0方升上慧东学8e2d1e1d061a4f32司b4c559ea学4d60402cf5a3费元径点6b07方有根62fe7926优4cfe软bca5a28d技ca3a6ead-术习4297习方限是ad538953a26c广是智途法网4512件学 盆地(谷地、洼地)地形:等温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在海洋上,等温线发生弯曲,通常是洋流因素影响的结果。
寒流流经处气温较两侧低:等温线由低温凸向高温。
暖流流经处气温较两侧高:等温线由高温凸向低温。(洋流的流向始终与等温线的凸向一致)
来源:点知高考地理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