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
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
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掌握科学思维的特点,体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
第一框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要点提炼]
1.一个关系:思维与实践的关系。
2.一个重要性:认识思维的重要性。
3.两个含义:广义的思维、侠义的思维。
4.三个特征: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
5.三个特征: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
六个表现: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
[知识清单]
一、思维的含义
1.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
2.人的思维存在的普遍性。
3.思维的含义
(1)广义的思维: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
(2)狭义的思维
①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②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③“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理性认识。
|
感 感性认识 性认识 |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 |
|
区别 |
含义 |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 感觉器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 现象 、事物的 外部联系 、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 |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 抽象思维 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 本质 、 全体 、 内部联系 和事物自身 规律性的认识 , |
形式 |
包括 感觉 、 知觉 和 表象 三种形式。 |
包括 概念 、 判断 和 推理 三种形式。 |
|
阶段 |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 初级阶段 |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 高级阶段 |
|
联系 |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 不同水平 的 反映形式 ,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 不同阶段 。 ②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深化为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 依赖于 感性认识 ,二者 相互渗透 、 相互包含 ,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
4.思维方式
(1)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
(2)意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的高度概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思维的特征
1.思维具有间接性(思维不同于感觉)
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2.思维具有概括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3.思维具有能动性(有计划、有目的)
(1)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2)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特征 |
间接性 |
概括性 |
能动性 |
|
关键词 |
见 …而知…;通过…推断出…;计划;预测;揭示出; 推断出 |
共同之处是 …;整体上看…;共性在于…; 总结出 |
抽象;创新;有选择的;主动、自觉 |
|
区别 |
含义 |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
指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
思维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不是机械的、消极被动的,而是 主动的或能动的 ;自觉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认识对象的属性进行抽象重组,得出既有认识对象的痕迹,又不同于认识对象的主观映像。 |
作用 |
①凭经验能认识 没有直接作用于 感官的事物属性。 ②凭经验能认识 根本不可能直接作用于 感觉器官的事物属性。 ③能在对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蔓延式无止境 的扩展。 |
①概括是形成概念的前提。 同类事物总结共性;同类现象中总结本质的规律性内在联系。 ②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迁移的程度、广度和深度。③概括是一切科研的出发点。 |
||
联系 |
①思维的概括性是间接性的前提;②间接性和概括性中都体现有能动性。 |
来源:高中政治干货
来源: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