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知识点梳理

2022年09月09日 浏览: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

商朝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 “商人”

春秋战国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

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隋唐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 “飞钱”相继问世

宋代

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 “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元代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

棉花、茶叶等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商帮”出现

二、古代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商朝以贝作为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商朝人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营,这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改革币制,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随着交换的频繁,货币流通额增加,铁钱的使用极为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不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三、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市的位置、时间

政府监管

设市表现

宋朝以前

(1)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2)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政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

西汉都城长安城设东、西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

宋朝时期

(1)城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2)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

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以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及朱仙镇最著名

2.城市发展

(1)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南方:临安、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四、对外贸易

1.表现

(1)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外贸重要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

(3)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

(1)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3)趋势: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明清时期渐趋萎缩。

3.古代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2)海上丝绸之路:

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3)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4)汉代至宋代,丝路贸易发展的特点:

①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

②汉代以陆路为主,宋代以海路为主,唐代陆上、海上并举。

③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

④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⑤注重平等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

五、土地制度--从“国有”到“私有”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①土地国有;国王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②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③庶民和奴隶在贵族的封地上集体耕种,受到剥削和奴役。

3.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成:

①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社会的分化。

(3)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原因

土地私有制下,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加上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影响

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导致租佃关系出现并日趋普遍化,引起阶级矛盾激化和农民起义

措施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收取赋税等

结果

起到了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的兼并

4.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在长期战乱之后,大批人民死丧逃亡,土地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恢复生产,保证赋税来源,北魏到唐朝前期的封建政府曾颁布均田制。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均田制的推行是以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为前提的,并没有取消土地私有制,更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兵役、徭役的征发和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佃农,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

六、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1)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的问题。

(2)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巩固封建统治。

2.表现

(1)战国首倡: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本商末,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

(2)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政策。

(3)明清时期:

①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②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措施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4.松动

学公b737司途有科法元3cbd605c54fd广西软限上网件0b54034e东技点升优279a根慧4e0b-
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如商人参加科举,宋代的榜下“捉婿”之风等。

5.影响

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七、“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表现

影响

“海禁”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闭关锁国”

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须与外国进行贸易

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下海;不许片板下海

八、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

1.概念: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有自由身份的雇工,面向市场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2.缓慢发展的原因

3.历史地位

(1)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但发展十分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社会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

(2)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个别部门,没有深入到农村,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

九、历史理解

1.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实行原因及其影响

(1)含义: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实行的原因:

①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②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③通过发展农业,专制主义王朝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④统治者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带来种种社会问题

(3)影响:

积极影响: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①抑商的结果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②到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家落后。

2.“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评价

(1)原因:

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②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以及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③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清朝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

(2)评价:

①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巩固自身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消极作用: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故步自封、盲目自大的心理。

来源:点知中考历史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