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山东卷(地理)-农业

2023年03月29日 浏览:
2022年高考山东卷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国内河道纵横交错。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

(2)明代中期,当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系统,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有大量余粮输出。说明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

(3)清代中期,人口规模扩大,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由以水稻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桑基鱼塘为主。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当地环境,体现了人地和谐。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升广公元限d57b0e8e软b6b7途8844件司径优有网技费东径学-5f192d9f心慧科【答案】(1)该区河流密布,大多乡民沿河而居,河流提供水源,提供充足农田,该区河流下游,河网密布;位于沿海地区,海岸线长。

(2)修建堤坝,完善水利设施,提供灌溉水源;减少旱涝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修建堤坝,围垦田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沿海堤坝可以减轻海水倒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3)桑基鱼塘使农业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沿海地区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更适合发展桑基鱼塘农业;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适合发展桑基鱼塘。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搭配充分,适合发展桑基鱼塘。

【解析】

【分析】本题以珠江三角洲为背景材料,涉及到聚落的分布、农业区位因素、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读图、析图,从图表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图及材料可以推断,河流入海口,河流多分叉,河流密布,而大多乡民沿河而居,河流提供水源,提供充足农田;位于沿海地区,海岸曲折绵长,沿海地区聚落分散;由图可知宋元时期,堤围未合拢,聚落分散;海水平面较高,露出水面的地区没有集中连片,比较分散。

【小问2详解】

修建堤坝,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提供灌溉水源;该区为季风气候,旱涝灾害多发,修筑堤坝可以有效减少旱涝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由材料中的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可知修建堤坝,围垦田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沿海堤坝可以减轻海水倒灌,减轻因海水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小问3详解】

结合混合农业的优缺点,桑基鱼塘使农业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减少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珠江三角洲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水热搭配充分,且沿海地区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更适合发展桑基鱼塘农业;地势低洼,且位于河流下游,水域面积大,排水不畅,易积水,这种环境适合发展桑基鱼塘。

软b6b737b44197根元科根途8844西优技费智学方广442e网9969升cff2有司径秀限d57b0e8e慧-5f192d9f心件4a91东径16c9公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