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1.实验原理
(1)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2)遗传病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的方式了解其发病情况。
2.实验步骤
[深度思考]
(1)调查时,为何最好选择单基因遗传病?
提示 多基因遗传病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不宜作为调查对象。
(2)能否在普通学校调查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概率?
提示 不能,因为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做到在人群中随机调查。
(3)遗传病发病率与遗传方式调查的区别
十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1.实验原理
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纺锤体不能形成→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细胞不能分裂→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2.实验步骤
[深度思考]
(1)为什么选用洋葱(或大葱、蒜)作实验材料?除此之外还可以选用哪种植物?
提示 选用实验材料的原则是既要容易获得,又便于观察;常用洋葱(或大葱、蒜)的染色体是2n=16条;若用蚕豆(2n=12条)染色体更便于观察。
(2)比较实验中所用试剂的使用方法及作用
技公有网秀件科升-软42ac元优司限34ab学学慧65f1广心途东
[易错警示]
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3个易错提醒
(1)细胞是死的而非活的: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是已被盐酸杀死的细胞。
(2)材料不能随意选取:误将低温处理“分生组织细胞”等同于“任何细胞”。选材应选用能进行分裂的分生组织细胞,否则不会出现染色体加倍的情况。
(3)着丝点分裂与纺锤体无关:误将“抑制纺锤体形成”等同于“着丝点不分裂”。着丝点是自动分裂,无纺锤丝牵引,着丝点也分裂。
十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实验流程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增长只受一些环境因素(如培养液成分、温度等)的影响()
(2)一定容积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增长呈“S”型()
(3)在取样液前要将培养液振荡,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4)酵母菌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只能用“S”型曲线的形式表示()
(5)重复实验次数可以减少实验的误差()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为什么要轻轻振荡几次?
提示 使酵母菌均匀分布,计数准确。
3.该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及重复实验吗?
提示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所以无需设置对照实验。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进行重复实验,求得平均值。
4.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司元途科学学cf47cbc8慧65f1有东-智软42ac优472ba4bc广心7afa技公件心高网秀升限34ab学
提示 可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
[归纳整合]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注意事项
(1)我们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
(2)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我们不能准确计数,只能估算。
(3)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4)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来源:高考生物
编辑: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