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学习重点:
1)科举制度
2)宰相制度
难点:赋税制度
一、选官制度
(一)察举制(汉代)
(1) 方式: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2) 标准:品德,才能。
(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1) 背景: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
(2)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
司元学17a6bce1优网技升21da东得科-公慧限学件a849广有途软
(3) 标准:家世(4) 影响:①积极:初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消极:后期形成门阀士族政治,“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2、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①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有利于社会重学风起的形成;③被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
消极: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发展。
3、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①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②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
影响:①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彼此制约,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③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4、唐代租庸调制的内容及作用
内容:
①税征收对象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
②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作用: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5、两税法实行的背景、目的、内容、意义
科途件a849慧81e7软广97e6f96a技优-司网学元学17a6bce167fc07ac公学量径限3d34东得秀有9c03fdec升21da
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②-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意义: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来源:1系学科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