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2024年04月25日 浏览:

课程标准: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学习重点:

1)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2)思想领域的变化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扩大和继续;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晚清时期(1840-1912年)的阶段特征:两条线:内忧外患—救亡图存

1、中国近代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战争

结果(条约)

内容及危害(要点化)

影响

鸦片战争( 1840年)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领土、关税、贸易、司法主权破坏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1858)

领土、贸易等主权进一步破坏;

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

1856-1860年)

《北京条约》( 1860)

外国的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马关条约》( 1895)

领土、贸易等主权更进一步破坏;外国的侵略势力从沿海进一步深入到内地;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外国入侵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国联军侵华( 1900)

《辛丑条约》( 1901)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活动有哪些?

总结:各种探索或斗争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先后失败。

启示:

①探索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②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最终成功,首先必须要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实现民族独立。

3、鸦片战争(1840-1842)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2)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3)内容及其危害:《南京条约》

①割地: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②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协定关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最能体现鸦片战争的目的)。

④开五口通商:中国的东南大门被打开,便利了列强倾销商品。

《南京条约》的附件: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的司法主权和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4)影响:

①政治: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②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萌发

思考: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4、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2)结果及其条约:中国再次战败,签订《天津条约》(英法美俄)(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英法+俄)

(3)内容及其危害:外国的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中国的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注意: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列强企图打开中国市场的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的影响:既有破坏性(消极),也有建设性(客观的作用:即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来源:1系学科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