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学习重点:
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进程和《临时约法》
难点:辛亥革命的双重影响
一、辛亥革命(1911年)的背景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3、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午战争后登上了历史舞台
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6、组织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7、军事基础:同盟会组织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高潮
8、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二、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1、产生
(1)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创立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纲领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2、内涵
三民主义的内涵 |
|||
内容 |
同盟会纲领 |
思想内涵 |
地位 |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
前提 |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
创立民国 |
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核心 |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
平均地权( ≠平分土地) |
核定地价,涨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 |
补充发展 |
3、评价:
(1)积极性: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③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2)局限性:
④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⑤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三 、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东习途限学广1878技公网优有件慧心科45e2司西软升元8d77-
四、辛亥革命的高潮: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政体:责任内阁制
(2)原则: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自由平等、责任内阁制
(3)目的:限制袁世凯专权
(4)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五、结果: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1912.2.12)
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主要依据是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意义: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文化: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3)历史局限(失败)
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来源:1系学科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