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宋·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有92a7技广软慧87c1升高元司限学东优网科途公-费件
A. 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 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 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 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15. 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14. C 15. “软”字形容斜风的温柔轻柔,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低”字描绘夕照的柔和低垂,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诗意,使景象更生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解读中存在问题进行逻辑判断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错误,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缺字一句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缺字表示的事物与斥鷃一起栖息在树枝上;二是该事物像斥鷃一样栖息在树枝上。参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种理解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较大。但无论是哪一种理解,缺字都不可能是“鹏”字。鹏与斥鷃是《逍遥游》用来论述“小大之辨”的两个例证,斥鷃是一种小鸟,是可以栖息在树枝之上的;而鹏则庞大得不可思议,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无法想象它可以在树枝上栖息。当然,“一枝”也可能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示狭窄的空间,那也同样不是鹏所能栖息的。
故选C。
网量8214广技途限3c0d7afa67429dad-费公软学科上4f6d升高径有92a7东45fa件元量司优慧87c1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炼字艺术效果的能力。
用字精当以追求表现力的最大化,是历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视的问题,诗歌中尤其如此。本题要求赏析“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需要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语言,并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
“软”字用来形容斜风,传达出春风的温柔和轻柔。斜风拂过野桥上的柳条,柳条随风轻轻摇曳,给人一种柔和、舒适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春风的特质,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美景中,感受到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低”字用来形容夕照,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光线逐渐变低的景象。夕阳的余晖洒在曲折的栏杆和花朵上,光线柔和而低垂,给人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夕阳的特质,还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整个景象显得更加生动和富有诗意。
通过“软”和“低”两个字,诗人成功地描绘了春日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象,传达出一种宁静、温柔的氛围。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刻画了自然景物的特征,还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春日的美好与宁静。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