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学习重点:
新中国的成立、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难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过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召开:1949 年 9 月 21 日,在北平召开。
(2)内容 :①确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通过建国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开国大典:1949 年 10 月 1 日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背):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3)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 背景:
(1)继续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财政经济面临巨大困难
(3)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安全危害。
2.措施
(1)土地改革
①背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②依据:1950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③结果:到 1952 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④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发展了农业生产,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①打击对象:投机商人
②举措:“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③实质:争夺市场领导权。
④作用:使人民政府在经济上站稳了脚跟,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稳定了物价、市场;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抗美援朝
①背景: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美国还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②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③结果:1953 年 7 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④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 30 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二、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背景
(1)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政治上不承认的政策。
(2)国内环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急需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积贫积弱,百废待兴。
2.外交任务:打破外交封锁,获得外交承认,在维护主权独立的前提下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权巩固拓展国际空间。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
外交方针 |
内容 |
意义 |
“另起炉灶” |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 |
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 |
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
“一边倒” |
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
新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年)
(1)目的:和平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
(2)结果①朝鲜问题因美国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②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
(4)历史影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所起的积极作用。
5.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
①1953 年 12 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
②1954 年 6 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6.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时间:1955 年 4 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
(2)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慧bf98a0eb网得升径元技公学途有软58e333ab件限东8c77广科-司优
(3)成果: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4)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3 年)
①过渡时期: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1956 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这一时期。
②目标: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 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 年)
(3)三大改造(1953--1956 年)
①含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②方法:农业方面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方面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政策。
③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革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体系的确立
(1)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它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
度在此前后发展确立。
(3)中国共产党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3.毛泽东的贡献: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来源:1系学科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