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北京卷(语文)-文言文

2024年09月06日 浏览:
2024年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故何也?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以上说王公大人,下以阻百姓之从事,故执有命者不仁。故当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

然则明辩此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仪,言而无仪,譬犹运钧①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辩,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②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为有。盖尝尚观于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乱,汤受而治之;纣之所乱,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盖尝尚观于先王之书,所以出于国家、布施百姓者,宪也;所以听狱制罪者,刑也。今用执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义。此百姓之忧也。说百姓之忧者,是灭天下之人也。”

然则所谓欲义人在上者,何也?曰:“义人在上,天下必治,万民被其大利。”何以知之?于墨子言曰:“昔者文王封于岐周,与其百姓兼相爱、交相利,是以近者安其政,远者归其德。闻文王者,皆起而趋之。曰:‘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则吾岂不亦犹文王之民也哉!’吾用此知之。古之圣王发宪出令,设以为赏罚以劝贤沮暴,是以入则孝慈于亲戚,出则弟长于乡里。是故使治官府则不盗窃,守城则不崩叛。此上之所赏而百姓之所誉也。执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赏,命固且赏,非贤故赏也。上之所罚,命因且罚,不暴故罚也。’以此为君则不义,为臣则不忠,为父则不感,为子则不孝,而强执此者,此特凶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非,此天下之大害也。”

(取材于《墨子·非命》)

注释:①钧: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②中:符合。

6. 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当执有命者之言 当:面对

B. 此世未易,民未渝 渝:改变

C. 说百姓之忧者 说:谈论

D. 设以为赏罚以劝贤沮暴 沮:阻止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下以阻百姓之从事 是灭天下之人也

B. 故执有命者不仁 而强执此者

C. 或以命为有 所以听狱制罪者,刑也

D. 此上之所赏而百姓之所誉也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东a1ed司得元791e03f4升b47cabbb费途软方限秀网的西件58f9科公学优8e0cf9d9有49a10e85技慧-广 A. 今用执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义

如果在上者采用执有命者之说,这就是颠覆天下大义

B. 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

怎么才能使文王的领土扩展到我们这里呢

C. 古之圣王发宪出令

古代圣王发布律法颁布政令

D. 此特凶言之所自生

这样的话暴戾言论就自然发生了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奉有命之说的人认为世事皆由命定,非人力可改变。

B. 墨子主张,肯定成否定某种学说必须遵从一定的准则。

C. 文章认为,桀纣等暴君亡天下的原因是信奉有命之说。

D. 君主如果信奉有命之说,会导致赏罚不当、社会混乱。

10. 墨子论述“非命”时,提出“言必有三表”,“三表”即本之、原之、用之。请分别谈谈你对三表的理解,并概括说明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怎样体现三表的。

【答案】6. C 7. D

8. D 9. C

10. 理解:“本之”指追根溯源,考察古代圣王事迹;“原之”指推究缘由,考察百姓日常事实:“用之”指用于实践,观察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

体现:①第三段通过追溯圣王的事迹,考察先王的书籍,体现“三表”中的“本之”。②第四段通过文王与百姓爱相爱、交相利,受到百姓爱戴的例子,体现“三表”中的“原之”。第四段通过考察古之圣王所发宪令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体现“三表”中的“用之”。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因此面对主张有命论的人的言论。

B.句意:百姓也没有改变。

C.“说”同“悦”,意动用法,意为“以??为乐”。句意:以百姓的忧虑为乐的人。

东a1ed根科方4a3b司得心途上软方优8e0cf9d9件58f9上4786元791e03f49ea58a154541014c技广有49a10e85430c限秀升b47cabbb费9153b21bb9db公学慧网的西法- D.句意:以此制定赏罚的措施,用以鼓励贤明、阻止暴行。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译作“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句意:对下阻碍百姓做事。/是毁灭天下的人。

B.代词,译作“……的人”/语气词,表判断。意义和用法不同。句意:所以主张有命论的人是不仁的。/如果固执地主张有命之说,是……。

C.动词,译作“认为”/介词,译作“用来”。意义和用法不同。句意:有的认为命是存在的。/用来听理讼狱,判定罪行的,是刑法。

D.两个“而”均为连词,表并列。意义和用法相同。句意:这就是朝廷所奖赏而百姓所称赞的人。/希望天下太平而厌恶天下动乱的。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自生”不是“自然发生”,而是指“产生的根源”。句意:这只不过是暴戾言论的根源。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桀纣等暴君亡天下的原因是信奉有命之说”曲解文意。原文虽有提到桀纣等暴君亡天下,但并未分析其原因,而是以其与汤武的对比来反驳有命之说,认为“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观点态度,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第一问:

对“三表”的理解可从原文对其的解读入手,原文第二段说“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得出对“三表”的理解:本之”指追根溯源,考察古代圣王事迹;“原之”指推究缘由,考察百姓日常事实:“用之”指用于实践,观察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

第二问:

要概括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怎样体现“三表”的,首先要理解概括第三,四段的内容。第三段先考察圣王事迹,以桀纣和汤武的对比驳斥有命之说,然后考察先王之书,指出“今用执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义”,由此来体现“三表”中的“本之”这一标准。

第四段先举周文王的事例,用百姓“近者安其政,远者归其德,闻文王者,皆起而趋之。曰:‘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则吾岂不亦犹文王之民也哉!’”的事实,来体现“三表”中的“原之”这一标准。

然后说古代圣王“发宪出令”,使“入则孝慈于亲戚,出则弟长于乡里”“使治官府则不盗窃,守城则不崩叛”,指出宪令要符合百姓和国家的利益,这体现了“三表”中的“用之”这一标准。

有49a10e85430c慧东a1ed根学限秀途上升b47cabbb费9153b21bb9db8fa8量软方司得心技得科方4a3b优8e0cf9d9件58f9上4786网的西法-广元791e03f49ea58a154541014c2e783d16公

参考译文:

墨子说:“古代的王公大人治理国家,都希望国家富足,人民众多,政治清明。然而国家不得富反得贫,人民不增加反减少,政治不清明反混乱,这是什么缘故呢?主张有命论的人说:‘命里注定富就富,命里注定贫就贫,命里注定人多就人多,命里注定人少业人少,命里注定政治清明就政治清明,命里注定政治就政治混乱。’拿这些话向上游说王公大人,对下阻碍百姓做事,所以主张有命论的人是不仁的。因此面对主张有命论的人的言论,不能不加以明辩。”

那么怎么来明辩这些言论呢?墨子说:“必须设立一个标准,言论没有标准,就好比在转轮之上设立测日影的标杆未确定早晚时间(一样不可能)。对于是非利害的分辩,是不能明确了解的。所以言论必须遵循三个标准。”三个标准是什么呢?墨子说:“对事要追根溯源,要推究它的缘由,要用之于实践。向何处去追根溯源呢?就是向上去探究古代圣王的事情。向何处去推究它的缘由呢?就是向下详察百姓耳闻目睹的实情。在实践中怎么运用呢?就是把它应用到刑事与政务方面,看它是否符合国家和百姓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所说的言论必须遵循的三个标准。

“然而现在天下的上层统治者,有的认为命是存在的。让我们试着向上观察一下圣王的事迹,古时夏桀使国家混乱,商汤接过来将国家治理好了;商纣王使国家混乱,用武王接过来将国家治理好了。这个社会没有改换,百姓也没有改变,在夏桀、商纣王手中,天下就大乱,在商汤、周武王手中,天下就太平,这难道可以说是命吗?让我们试着向上观察一下先王的书,那些由国家颁布、用来布告施行于百姓的,是律法;用来听理讼狱,判定罪行的,是刑法。如果在上者采用执有命者之说,这就是颠覆天下大义。这是百姓所忧虑的,以百姓的忧虑为乐的人,是毁灭天下的人。”

既然这样,那么人们说希望有义之人居于上位,是为什么呢?回答说:“有义之人居于上位,天下一定安定清明,百姓将得到大利。”如何知道是这样的呢?墨子说:“从前周文王在岐周受封,和他的百姓相亲相爱、互相得利,所以近处的人因他的统治而安定,远方的人因他的仁德而归顺。凡是听说周文王的仁德的人,都起来投靠他,说:‘怎么才能使文王的领土扩展到我们这里呢?(那样的话,)我们不也是文王的臣民了吗?’我由此知道了这个道理。古代圣王发布律法颁布政令,以此制定赏罚的措施,用以鼓励贤明、阻止暴行,所以人们在家对父母兄弟孝敬慈爱,出外与乡里乡亲相互友爱。因此让他们去管理官府就不会偷盗私取,让他们去守城就不会溃散反叛。这就是朝廷所奖赏而百姓所称赞的人。主张有命论的人说:‘朝廷奖赏他,是他命中注定值得赏,不是因为他贤明而得赏。朝廷惩罚他,是他命中注定该受罚,不是因为他暴虐才受罚。’依照这个标准做君主就会不仁义,做臣子就会不忠诚,做父亲就会不慈爱,做孩子就会不孝顺,如果固执地主张有命之说,这只不过是暴戾言论的根源,凶恶之人的道理罢了。”

所以墨子说:“当今天下的上层统治者,心中确实是希望天下富足而厌恶天下贫穷的,希望天下太平而厌恶天下动乱的,那么对于主张有命论的人所说的话,我不能不加以反对,因为这些言论是天下的大祸害。”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