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相观察
1.月球自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面向太阳的半球为昼,背向太阳的半球为夜。
2.因日、月、地三者位置关系及月球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形成周期为29.53天的月相变化周期(即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的月相周期)。
3)巧记: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二、天文观测
1.天文观测站建设的区位条件
|
自然条件 |
纬度:纬度较低,观测星空范围广;纬度高,星空起落变化小,利于观测 |
|
季节:冬季漫长,则昼短夜长的时间长,连续观测时间长 |
|
|
气象:降水少,多晴天,大气透明度高;风速小,湿度低 |
|
|
地形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视野开阔;地势起伏大,利于排水 |
|
|
人文条件 |
远离城市,人口稀少,污染小,灯光少,观测干扰较小 |
2.我国布局的深空探测站
|
深空测控站 |
我国在新疆喀什和黑龙江佳木斯分别建设了两个大型深空测控站,分别拥有 35米和66米口径的天线。这些测控站主要用于支持月球探测任务,如嫦娥系列任务,并具备对火星轨道探测的支持能力。此外,我国还在阿根廷建立了南美深空站,这是我国首个海外深空测控站,进一步完善了全球深空测控网络。 |
|
VLBI观测网 |
我国的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VLBI)观测网由多个站点组成,包括北京、上海、昆明、乌鲁木齐等地的VLBI站,以及新疆乌鲁木齐、云南昆明、上海天马和佘山等射电天文台。这些站点共同构成了“六站一中心”的VLBI观测网,用于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和深空探测数据支持。 |
|
我国的深空探测 |
|
我国的深空探测站布局涵盖了国内多个地区(如喀什、佳木斯、乌鲁木齐、昆明、上海等)和海外站点(如阿根廷南美站),并结合VLBI观测网和射电望远镜等技术手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深空测控体系。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⒈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00时。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⑴计算公式:H = 90°-纬度间隔
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 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 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 “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 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
4.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 地震波
|
地震波 |
传播速度 |
传播介质 |
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 |
|
横波 |
慢 |
固体 |
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
|
纵波 |
快 |
固体、液体、气体 |
2. 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
圈层名称 |
位置 |
厚度 |
特点 |
|
地壳 |
莫霍界面以上 |
平均厚度 17千米 |
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 |
|
地幔 |
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
2800多千米 |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
|
地核 |
古登堡界面以下 |
3400多千米 |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 |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
大气圈 |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
|
水圈 |
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 |
|
生物圈 |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
来源:卓越堂地理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