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寒冷地区的高(台)地上,流水少量汇于局部洼地,同时带来氮磷等营养元素供洼地内湿(水)生植物生长。这些洼地中植物死亡残体分解缓慢且不彻底,以泥炭形式积累,形成典型泥炭湿地(图a),当泥炭堆积高于周围区域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湿地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生物,积累成过湿的垫状泥炭藓层,形成雨养型泥炭湿地(图b)。
(1)分析寒冷的气候在泥炭湿地发育中的作用。
件b0cd途高的升司技224d元-量学是限9aa5广量a347a4c5慧径科软优4dbd有东3dee0620网公 (2)简述典型泥炭湿地和雨养型泥炭湿地水流方向与生物量的差异。
(3)指出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的地形条件。
(4)说明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过程中,水中营养元素逐步减少的原因。
(5)分析垫状泥炭藓层高于周边地面但仍能处于过湿状态的原因。
【答案】(1)气候寒冷,湿(水)生植物生长慢,有机质积累多;气候寒冷,微生物活动弱,生物残体分解缓慢;蒸发较弱,有助于洼地积水,厌氧环境分解不彻底,有机质合成腐殖质;冻土发育,下渗和淋溶作用弱,有利于泥炭的积累。
(2)典型泥炭湿地:水流由四周向中部汇集,生物量较大。雨养型泥炭湿地:水流由中部向四周散开,生物量较小。
(3)总体以台地或平原为主,地势平坦,起伏小;中部地势略高于四周。
(4)生物量减小,且以贫营养的藓类为主,生物残骸分解提供的营养物质少;水流由中部向四周流动,缺少周边营养物质的汇集,且营养物质向外流失;积水减少,营养物质分解加快;下部泥炭层较厚,营养物质易向下淋失。
(5)气温低,地表水分蒸发弱;藓类能够拦截雨水,涵养水源;下部泥炭层较厚,蓄水能力强;冻土广布,蓄水量大;与周边地面高差小,地表径流流速慢,流失水量小。
学是438c法途高的4f72ed9a3456科广量a347a4c5f16b有优4dbd的慧径公法升习网-量软术司8dd5限9aa5件b0cd元径技224d60d0东3dee0620
【解析】【分析】本题以雨养型泥炭湿地、典型泥炭湿地为材料,设置5道小题,涉及泥炭湿地的形成条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沼泽湿地的功能与作用、土壤的结构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泥炭湿地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生物数量、微生物的活跃程度等。寒冷的气候不利于微生物的活跃,其微生物的活跃程度相对较弱,其生物残体的分解速度更为缓慢,而气候寒冷会使得植物的生长速度相对较为缓慢,有机质的累积相对更多。同时气温低不利于蒸发,会使得在低洼地区更容易产生积水环境,由于水可以隔绝空气,该厌氧环境下不利于分解有机质,合成腐殖质的数量会更多。气候寒冷,冬季时会有季节性冻土发育,而季节性冻土不利于下渗和淋溶作用,更有利于泥炭的累积。
【小问2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典型的泥炭湿地是地势相对较为低洼地区,局部的洼地水流会从四周向中部汇集,同时洼地内湿生植物生长,其生物量较大。而雨养型泥炭湿地是指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区域时,水流会从中部向四周散开,由于湿地水中氮磷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的生物,故其生物量相对较小。
【小问3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雨养型泥炭湿地是中部略高、四周略低的地形特点,故其该地应以台地或平原为主,整体地势较为平缓,起伏较小,其中部地势应略高于四周地区。
【小问4详解】
材料提及雨养型泥炭湿地是指当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地区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其水流由中部向四周流动,由于缺少了周边营养物质的汇集,其营养物质还在向外不断流失,使其营养物质减少。而由于积水数量的减少,使得其厌氧环境相对较差,营养物质的分解进一步加快,使得营养物质的累积数量减少。同时下部的泥炭层相对较厚,营养物质也容易向下产生淋失。伴随着营养物质的贫瘠,藓类等耐贫营养的生物数量生长,但由于这类的生物数量相对较少,其生物残骸分解提供的营养物质也较少,故水中营养元素逐渐减少。
途高的4f72ed9a3456a0f388d2升习广量a347a4c5f16b4ebd9eac司8dd5软术8c856f1e元径学是438c法限9aa5技224d60d0优4dbd的东3dee0620是-量有心件b0cd公法慧径科上网
【小问5详解】
由于该类的湿地主要在寒冷地区,寒冷地区气温相对较低,地表水分的蒸发弱,使得地表的水易产生残留;藓类生长的地区,地表粗糙,能够有效地拦截雨水,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强。该类湿地内的泥炭层相对较厚,这也为含水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基础,其整体的蓄水能力较强;加之该地位于寒冷地区,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整体蓄水量大。而由于与周边的地面高差并不大,使得其地表水流速也慢,整体水分的流失相对较少。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