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发现有丰富煤炭(北极地区埋藏丰富石油),说明:
南极(北极)地区曾经位于温暖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后经大陆漂移至此,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佐证.
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
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
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
断块山地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① 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②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③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
人为原因:
④ 对植被的破坏
地震
表述地震的位置、大小、时间和地震对地面的影响和造成的破坏程度,常用以下五个方面:
①震源:在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之为震源。震源指激发地震波向四处传播的那个“源“,理论上将震源看成一个点,实际上是一个区域。
②震中:指震源所对应的地面位置。震中可以用经纬度, 也可以用震中所在地震名表示。
③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越多。一次地震只对应一个震级,震级每增加一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就要增大约 30 倍。
④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通常用千米表示。根据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深度小于 70 千米);中源地震(深度 70 千米-300 千米);深源地震(深度大于 300 千米)。
⑤震中距:地震震中离我们所在地点的距离。
⑥地震烈度:地震造成的地面破坏、结构损坏的程度,人的感觉程度。我国将烈度分为12 个等级。一次地震在不同地区造成的破坏程度不同,因而烈度也不同,通常情况是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把地震烈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称为等烈度线,也叫等震线。
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地区基本一致
泥石流的形成有三个条件:一是陡峭的沟谷, 二是大量松散的堆积物, 三是充足的水源。
地震多分布在现代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地震频繁的地区, 山体中断裂发育, 造成岩石破碎,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一旦有暴雨因素诱发,就容易形成泥石流。因此,在“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上,二者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有何异同点
滑波和泥石流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主要发生在山区, 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 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人类活动可诱使其发生, 破坏力极强。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包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如何运用地图描述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一些自然灾害在地球表面有较明显的带状分布现象;
如地震灾害分布有: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东非大裂谷地震带等。
气象灾害是最具有地带性规律的灾害:
寒带、亚寒带有寒潮源地,温带有暴雨、干旱,热带有台风、暴雨等灾害。
如何掌握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我国地处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汇的位置, 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从全国范围看有三大灾害带:沿海灾害带,多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干旱、海水入侵、地震等自然灾害;沿江灾害带,多暴雨、干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山前灾害带,多地质地貌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以及冰雹等。
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 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
②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③ 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
人为原因:
④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印度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西南季风强盛,或来得早,退得晚,易造成涝灾;反之会造成旱灾。
慧是软高0584b5db术网升有件优途秀东上元b3ca学限-93b2广a427公司技3a83d607科
亚马孙河流量大的原因:
① 地处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影响,多上升气流,降水丰沛
② 平原地形及三面高、向东敞开的地形地势,利于大西洋水汽进入
③ 水汽进入内陆后,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
④ 流域面积广,地表水从三面向亚马孙河汇集.
来源:天枢教育
编辑: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