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配制0.1mol/L的硫酸溶液时,将量取的浓硫酸倒入容量瓶中并加入水稀释
解析:浓硫酸在倒入容量瓶之前应先在烧杯内稀释冷却至室温,然后再转移容量瓶中。
24.滴定时,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右手握持锥形瓶,边滴边振荡,眼睛注视滴定管中液面的变化
解析:正确的操作是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右手握持锥形瓶,边滴边振荡,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液体颜色的变化。
25.用溶解、过滤的方法提纯含有少量硫酸钡的碳酸钡
解析:因硫酸钡和碳酸钡都是难溶于水的物质,因此无法用溶解、过滤的方法提纯硫酸钡。
26.制取氯气时,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并用排水法集气法收集氯气
解析:制取氯气时,二氧化锰和浓盐酸要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可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27.为加快过滤的速率,可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器中食盐水
解析: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这样反而减慢了过滤速度。
28.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可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
解析:因乙酸乙酯在碱性环境中易水解,因此不可用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的方法除去乙酸,应加入适量的饱和的Na2CO3的溶液,均匀混合再分液。
29.燃着的酒精灯打翻在桌子上引起火灾时,可用水来熄灭
解析:正确的作法是用湿布盖住或用沙子扑灭。
30.铜与浓硫酸反应时,可用蘸用浓溴水的棉花放在导管口处吸收多余的气体
解析:因溴有毒易挥发,故不能采用。宜用蘸有一定浓度的小苏打溶液的棉花。
31.除去苯中的溶有少量的苯酚,加入适量浓溴水反应后过滤
解析:因苯酚与溴反应生成的三溴苯酚易溶液于苯中而难以分离。
32.用加热法分离碘和氯化铵混合物
解析:因碘易升华故无法分离二者的混合物
33.为了更快得到氢气,可用纯锌代替粗锌与稀硫酸反应
解析:粗锌与稀硫酸因易形成原电池而加快了反应速率,故此说法错误。
34.浓硝酸、硝酸银溶液可保存于无色的细口瓶中
解析:因浓硝酸、硝酸银见光易分解,故应保存于棕色的细口瓶中
35.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时,将溴乙烷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后,需加硫酸酸化,再加入硝酸银溶液
解析:因硫酸易与硝酸银发生反应生成大量的硫酸银微溶物而影响溴元素的检验。
元费径东网4b32司98a6优9c6a软上b0a3公件心科47cd广西升1304智有b1437f56学879c得-根28294297途4e4e限根bc3d慧术技
36.苯酚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稀溴水,出现三溴苯酚的白色沉淀
解析:苯酚溶液与少量稀溴水虽反应,但很难看到三溴苯酚沉淀,因生成的三溴苯酚易溶于过量的苯酚中。
37.金属钠着火时,可用干粉灭火器来扑灭
解析:干粉灭火器产生的是二氧化碳,金属钠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又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从而加剧了燃烧。
38.蒸发食盐溶液时,发生溶液飞溅现象时,应立即用水冷却
解析:蒸发食盐溶液时出现飞溅现象时,用冷水冷却更易引起飞溅从而引发安全事故。
39.在乙酸乙酯和乙酸的混合液中,在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加入乙醇除去其中的乙酸
解析:因有机反应往往进行不彻底,且有副反应发生,故不能用此法。
40.用盐酸酸化高锰酸钾溶液,以提高其氧化性
解析:高锰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会氧化氯离子,生成新的物质。为增强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性常用硫酸酸化。
41.除去溴苯中少量的溴,加入碘化钾溶液,充分反应后,弃去水溶液
解析:碘化钾与溴反应生成的碘,同样易溶于溴苯中无法得到纯净的溴苯。
42.除去苯酚溶液中少量的甲苯,加入高锰酸钾溶液,充分反应后弃去水
解析:因苯酚也易被高锰酸钾溶液所氧化,从而无法达到除去甲苯的目的。
43.配制FeCl3溶液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Fe和稀盐酸
解析;若在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的Fe,则二者反应生成FeCl2。正确的配制FeCl3时,常将FeCl3溶于较浓的盐酸中,然后再加水稀释到所需的浓度,以抑制它的水解。
4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若定容是不小心加水超过了容量瓶的刻度线,应立即用滴定管吸出多的部分。
解析:必须重新配制。
45.用分液漏斗分离液体混合物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也从下口流出。
解析:用分液漏斗分离液体混合物时,正确的作法是下层液体从下口倒出,上层液体应从上口倒出,从而避免了相互污染。
46.水的沸点为100℃,酒精的沸点为78.5℃,所以,可用加热蒸馏法使含水酒精变为无水酒精
解析:虽然二者有一定的沸点差异,但是水蒸气也易挥发,故正确的作法是先加入适量的生石灰,然后再用加热蒸馏法使含水酒精变为无水酒精。
47.眼睛不慎溅入氢氧化钠溶液,应立即滴入硼酸点眼液
解析:正确的作法是立即用水冲洗。洗时要过洗边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
来源:高考化学
编辑: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