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名帖亦称名刺(类似今之名片),古已有之,在明朝士大夫的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宦官刘瑾受宠用事,“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以致“京师红纸价顿长十倍”。郎瑛(1487—1566年)在其著述中写道:“予少年见公卿刺纸,不过今之白录纸二寸……今之用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更用一绵纸封袋递送,上下通行,否则谓之不敬……可谓暴殄天物,奢亦极矣!”
学科9851f855优广6064软-元有技限东上途司公网慧件升
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等,“必兼亲者,方加‘眷’字。至于‘通家’‘年家’,非实有可据,断断不轻用也”。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视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摘编自(日)岸本美绪《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名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名帖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由普通材质尺寸到红纸、金纸较大尺寸;名帖称呼由普通自谦称呼到巴结自贱;名帖作用由拜谒通报到阿附权贵、奉迎讨好的工具。
(2)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尊卑等级制度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科举制度发展,官僚政治的腐朽。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变化:根据材料“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予少年见公卿刺纸,不过今之白录纸二寸……今之用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更用一绵纸封袋递送,上下通行,否则谓之不敬”得出由普通材质尺寸到红纸金纸、较大尺寸;根据材料“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等,……至于‘通家’‘年家’,非实有可据,断断不轻用也。”“明朝中期以后……‘视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得出名帖称呼由普通自谦称呼到巴结自贱;根据所学结合材料可知,名帖作用由拜谒通报到阿附权贵、奉迎讨好的工具。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根据名帖的变化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科举发展等角度回答。如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尊卑等级制度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科举制度发展,官僚政治的腐朽。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