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议论文阅读

2025年07月28日 浏览:
2025年高考北京卷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语言学习关键期,指人类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语言学习最为容易;过了这个阶段,语言学习能力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大量研究证实,语言学习确实存在一定的关键期,但对关键期的起止时间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有研究认为语言学习关键期是从2岁到青春期;有研究认为是从6岁开始,到青春期结束;有研究认为5岁是语言潜能发展的高峰期,关键期到9岁结束……尽管意见不一致,但普遍的共识是,语言学习关键期一般是从出生到青春期前的这段时间,其中1—5岁最为关键。在关键期内,通过接触自然语言环境以及与语言环境的互动,儿童会自然学会语言;错过了关键期,语言学习的效率会大大降低。

关于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有一些实验证据提供了支持。在由脑损伤引起的失语症病例中,儿童失语者较成人失语者语言恢复的速度要快、程度要高,更有可能完全恢复。在儿童出生后的两年内,大脑两半球发展语言的潜力是均等的,由任何半球损伤导致的语言障碍,都可由未损伤半球的功能来弥补。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的语言功能越来越偏侧化于左半球,左半球成为语言的优势半球,到青春期之后这种偏侧化基本完成。

另有研究发现,有些从小被剥夺语言环境的儿童,大脑并没有损伤,即使后来接受专门的语言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也远比同龄儿童差,语言发展受到不可逆转的影响。如从小被狼养大的小孩,被称为“狼孩”,他们拥有正常的听力,在儿童期被剥夺了语言学习环境,直至青春期才回归人类社会开始学习语言,但无法达到正常母语者水平。

与母语学习相比,对第二语言学习关键期的认识较为复杂。学习者8岁前第二语言的学习成绩最好,过了这一年龄,并不是语言学习不可能,只是学习效果不如关键期内好。如6岁前到达美国的古巴移民,发音与美国人接近的占71%;而13岁后到美国的,发音与美国人接近的仅占17%。不过,也有研究不支持第二语言学习有关键期,认为年龄对学习的作用也会受到语言输入、社会等非生物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甚至是导致最终语言水平出现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晚学者一样能够成功学习第二语言,并能达到接近母语者的水平;各年龄段的学习者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如幼儿更容易直觉地在交际情景中习得语言,而年长者更容易利用认知和课堂学习的方法学习语言。因此,有的学者认为,第二语言学习不存在关键年龄或阶段,可以从任何年龄开始。

(取材于陈宝国、姜孟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关于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存在与作用,有以下三种代表性的解释。

脑神经研究认为,人脑中天生具有负责语言学习的神经组织,如果在一定时期内,这些神经组织接受到了外界适宜的语言输入刺激,其功能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完备的语言能力也得以发展起来;反之,其功能就会萎缩甚至消失,语言能力也难以发展。青春期之后,语言学习能力降低,可能与负责语言学习的神经组织的功能降低有关,因而学习效率会受到影响。

有语言学家认为,人脑中有学习语言的先天能力,即“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当儿童接收一定数量的语言输入后,会利用普遍语法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出这种语言的语法规则,从而学会该语言。语言学习关键期与普遍语法发生作用的时间相契合,关键期结束意味着普遍语法作用也可能丧失,这会影响语言学习的效率。

此外,人的认知能力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成熟,而成人则拥有相对成熟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的不成熟性有利于语言学习,主要表现在儿童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加工语言时仅能抽取少量信息进行加工;而成人拥有较大的短时记忆容量,加工语言时能够同时抽取更多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对众多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是不利于语言学习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语言学习过程,也发现较小的记忆容量有利于语言学习。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有学者认为存在“机遇窗口”。从出生到27.5岁前,这个窗口一直处于开启状态。学习者只要在窗口处于开启状态时段内开始第二语言学习,就有可能接近母语者水平。一旦超过27.5岁,机遇窗口则逐渐关闭。学习者成功的可能性与年龄增长呈反比关系。也有研究者提出,第二语言学习的机遇窗口可能永远不会完全关闭,学习可以贯穿人的一生,尤其是词汇学习。

(取材于刘振前、姜孟、李甦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学习关键期是指一个特定时间段。 B. 语言学习关键期会影响语言学习效率。

C. 人脑的语言功能一般偏侧化于右半球。 D. 第二语言学习是否有关键期尚存争议。

2. 根据材料一,下列情况不支持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的一项是( )

A. 大脑受伤程度相同的父子,父亲比6岁的儿子恢复说话能力更晚。

B. 50岁开始学外语的王先生,一年以后就可以流利地和外国人对话。

C. 3岁来中国定居的外国小孩,5岁时汉语说得跟中国小孩一样地道。

D. 青春期后回归人类社会的“狼孩”,语言能力无法达到正常人水平。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存在或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适宜的语言输入刺激能促使语言能力渐趋完备。 B. 普遍语法的作用时间与语言学习关键期相契合。

升8e38得有64eb东软元广件fa8b优是科技高限的-1f08f1a2公8085慧智途网学ba1f司 C. 认知能力的成熟与否影响语言学习。 D. 短时记忆容量与信息加工没有关系。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负责语言学习的神经组织与学习效率无关。 B. “狼孩”的大脑中不存在普遍语法。

C. 语言学习的效果受短时记忆容量影响。 D. “机遇窗口”不受社会等非生物因素影响。

5.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分别谈谈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对母语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有何启示,并写出相应的理论依据。

【答案】1. C 2. B

3. D 4. C

5. (1)母语学习启示:必须把握0-5岁关键期接触自然语言环境,否则可能导致语言能力永久性缺陷。

依据:①大脑神经可塑性随关键期结束而衰退(材料一、二);②先天语言机制(普遍语法)在关键期后失效(材料二);③“狼孩”案例证明错过关键期后语言能力不可逆(材料一)。

(2)第二语言学习启示:早期学习(8岁前)更易达到母语水平,但成人仍可通过认知策略高效学习,且词汇积累终身可行。

依据:①27.5岁前的“机遇窗口”提供接近母语的可能性(材料二);②社会输入、学习方法等非生物因素可弥补年龄劣势(材料一);③儿童凭直觉习得,成人擅系统学习,各有优势(材料二)。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展开,从实证研究和理论解释两个维度进行了系统阐述。材料一通过脑损伤恢复、狼孩案例和移民研究等实证数据,论证了关键期对语言习得效率的影响;材料二则从神经机制、普遍语法和认知发展三个理论视角解释关键期的生理基础。两则材料形成互补,体现了语言习得研究的复杂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右半球”错误。材料一明确指出“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的语言功能越来越偏侧化于左半球,左半球成为语言的优势半球”。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强调在关键期内学习效率高,错过关键期效率降低。

A.正确。儿子(6岁,处于关键期内)比父亲恢复说话能力快,支持了儿童在关键期内语言恢复能力更强的观点。

B.错误。50岁开始学外语一年后能流利对话,体现了晚学者也能成功,与关键期假说中“错过关键期学习效率降低”的观点相悖,不支持该假说。

C.正确。3岁到中国的小孩在关键期内学习汉语,5岁说得地道,支持了关键期内学习效果好的观点。

D.正确。“狼孩”错过关键期后语言能力无法达到正常水平,支持了错过关键期影响语言发展的观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没有关系”错误。材料二明确提到“儿童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加工语言时仅能抽取少量信息进行加工;而成人拥有较大的短时记忆容量,加工语言时能够同时抽取更多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对众多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是不利于语言学习的”,这表明短时记忆容量与信息加工有关系。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A.“与学习效率无关”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脑神经研究明确指出:“人脑中天生具有负责语言学习的神经组织,如果在一定时期内接受到外界适宜的语言输入刺激,其功能会充分发展,语言能力得以完备;反之,功能萎缩甚至消失,语言能力难以发展。”这表明神经组织的功能状态直接影响语言学习效率,二者密切相关。

B.“不存在普遍语法”错误。材料二第二段提到:“人脑中有学习语言的先天能力,即‘普遍语法’,当儿童接收一定数量的语言输入后,会利用普遍语法分析语言现象。”普遍语法是人类先天具备的语言学习机制,“狼孩”作为人类个体,大脑中必然存在普遍语法。其语言能力缺陷是因错过关键期,导致普遍语法无法发挥作用,而非“不存在普遍语法”。

D.“不受社会等非生物因素影响”错误。材料一第五段指出,关于第二语言学习,有研究认为“年龄对学习的作用也会受到语言输入、社会等非生物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甚至是导致最终语言水平出现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而材料二中的“机遇窗口”属于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范畴,其开启与关闭虽与年龄相关,但原文并未否定社会等因素对语言学习效果的影响。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母语学习依据:

①由材料一“在儿童出生后的两年内,大脑两半球发展语言的潜力是均等的……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的语言功能越来越偏侧化于左半球,左半球成为语言的优势半球,到青春期之后这种偏侧化基本完成”,说明大脑神经可塑性随关键期结束而衰退。由材料二“如果在一定时期内,这些神经组织接受到了外界适宜的语言输入刺激,其功能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反之,其功能就会萎缩甚至消失,语言能力也难以发展”,表明要把握关键期提供适宜的语言输入刺激,否则大脑神经组织相关功能会衰退,影响语言能力发展。

②由材料二“语言学习关键期与普遍语法发生作用的时间相契合,关键期结束意味着普遍语法作用也可能丧失,这会影响语言学习的效率”,指出先天语言机制(普遍语法)在关键期后失效,所以要在关键期内让儿童接触自然语言环境,借助普遍语法学会语言,错过关键期语言学习效率会受影响。

③由材料一“从小被剥夺语言环境的儿童……语言发展受到不可逆转的影响。如从小被狼养大的小孩……直至青春期才回归人类社会开始学习语言,但无法达到正常母语者水平”可知,“狼孩”案例显示错过关键期后,即使回归人类社会并开始学习语言,也很难恢复正常的语言能力,证明错过关键期可能导致语言能力永久性缺陷。

以上依据都说明,学习母语时,必须把握0-5岁关键期接触自然语言环境,否则可能导致语言能力永久性缺陷。

(2)第二语言学习依据:

①由材料二“从出生到27.5岁前,这个窗口一直处于开启状态。学习者只要在窗口处于开启状态时段内开始第二语言学习,就有可能接近母语者水平”可知,27.5岁前的“机遇窗口”为学习者提供了达到接近母语水平的机会,早期学习更容易实现这个目标。

②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年龄对学习的作用也会受到语言输入、社会等非生物因素影响……晚学者一样能够成功学习第二语言,并能达到接近母语者的水平”,及“各年龄段的学习者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如幼儿更容易直觉地在交际情景中习得语言,而年长者更容易利用认知和课堂学习的方法学习语言”,说明社会输入、学习方法等非生物因素可弥补年龄劣势,成人可凭借自身的认知优势和合适的策略高效学习第二语言。

③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各年龄段的学习者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如幼儿更容易直觉地在交际情景中习得语言,而年长者更容易利用认知和课堂学习的方法学习语言”可知,幼儿凭直觉在交际情景中习得第二语言,成人则擅于运用认知和课堂学习方法,各有优势,且材料二指出“机遇窗口可能永远不会完全关闭,学习可以贯穿人的一生,尤其是词汇学习”,意味着词汇积累可以终身进行。

以上依据说明,学习第二语言时,早期学习(8岁前)更易达到母语水平,但成人仍可通过认知策略高效学习,且词汇积累终身可行。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