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诗歌鉴赏

2025年09月30日 浏览:
2025年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嘉州后溪

薛能①

山屐经过满径踪,隔溪遥见夕阳舂。

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

诸葛武侯

王安石

恸哭杨颙②为一言,余风今日更谁传。

网技径b611-4f463b3616a4广4850软学东04d7术慧9f78限根515c6e2a根途件司学优有法升量元科公

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

赤壁

胡安国③

片语能令孙仲谋,气如山涌剑横秋。

莫言诸葛成何事,万古忠言第一流。

【注】①薛能:唐代诗人,曾在嘉州(今四川乐山)为官。②杨颙:蜀臣,曾向诸葛亮谏言治国之术,他死后诸葛亮深感悲痛。③胡安国:两宋之际学者,向宋高宗献《时政论》,提出保国方略。

11. 下列对三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中的“山屐”指代作者本人,“卧龙”指躬耕南阳时的诸葛亮。

B. 第二首中的“余风”指的是诸葛亮的风范,“贤”指的是杨颙等贤人。

C. 第三首中的“气如山涌剑横秋”形容诸葛亮的才华与气魄。

慧9f78升量优学-4f463b3616a4司学be4a有法东04d7术元技径b611广4850公83c4途径网件限根515c6e2a根科软

D. 后两首中的“一言”“片语”“忠言”都是指诸葛亮的言论。

12. 下列对三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借景抒情,将暮春之景与凄凉之感融合为一体。

B. 第二首从具体事件出发品人论史,以小见大,构思新巧。

C. 前两首都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画面感。

D. 后两首都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使诗歌意蕴更为丰富。

13. 请分别简述三首诗对诸葛亮的评价。

【答案】11. D 12. B

13. ①薛能诗质疑、批判诸葛亮的政治选择,认为其应终身隐居。

②王安石诗赞扬诸葛亮的治国智慧,肯定其虚心纳谏、善用贤才,慨叹其风范无人继承。

③胡安国诗颂扬诸葛亮的忠义与外交才能,称赞其是万古第一流的典范。

【解析】

【导语】这三首咏史诗均以诸葛亮为对象,但视角各异:薛能以“卧龙”暗讽其功业未竟,笔调冷峻;王安石通过“恸哭杨颙”的典故,突出其虚怀纳贤的治国智慧;胡安国则以“剑横秋”的雄浑意象,颂扬其忠言风骨。

升量广4850东04d7术心司学be4a件网9cff途径技径b611科软-4f463b3616a47dc0根学95f8有法限根515c6e2a根优元公83c4习慧9f78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都是指诸葛亮的言论”错误。结合注释②可知,第二首的“一言”指杨颙的谏言,并非诸葛亮言论。这句话指(诸葛亮)因为杨颙曾为他进献谏言而在其死后悲痛大哭。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借景抒情,将暮春之景与凄凉之感融合为一体”说法有误。第一首虽有“夕阳舂”之语,但仅表示夕阳西下这一时间,未提及“暮春之景”。并且,全诗以议论为主,并非借景抒情,表达的更多是历史感慨而非“凄凉之感”。

C.“前两首都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第一首无比喻或拟人,语言直白;第二首也无明显修辞,画面感不强。

D.“后两首都借古讽今、托物言志”错误。第二首诗歌虽有借古讽今,表达对当今无人传承诸葛亮风范的讽刺,但未托物言志;第三首虽赞美诸葛亮“万古忠言第一流”,结合注释中胡安国向宋高宗献策这一点可知其可能隐含借古喻今,但诗中未明显体现“托物”。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学95f8升量科司学be4a-4f463b3616a47dc0根慧9f7844fa网9cff的途径西有法优上件广4850公83c4习限根515c6e2a根软be864f07技径b611东04d7术心元
①第一首诗中,薛能主要在最后两句中集中展现了自己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态度。他指出“当时诸葛成何事”,以反问语气质疑诸葛亮的功业,认为其最终未能真正复兴汉室,随后批判表态诸葛亮“只合终身作卧龙”,此处“卧龙”指未出山的诸葛亮,可见这里诗人直白地指出他认为诸葛亮本应继续隐居的看法,暗含对其政治选择的否定。薛能是站在功业成败的角度,认为诸葛亮虽有名声,但实际未能改变蜀汉命运,不如不参与政治。

②第二首诗中,王安石借助诸葛亮“恸哭杨颙为一言”的历史典故,展现其从善如流的品质,高度肯定其“虚心纳谏”的治国才能。并且,他还在诗中分析强调蜀汉弱小却能抗衡魏吴,靠的是人才策略。从而说出“不是虚心岂得贤”来点明核心——正是诸葛亮的虚心纳谏,才使蜀汉能聚集贤才,维持政权。王安石是从治国之道的角度,认为诸葛亮的成功不在于军事或权谋,而在于善于用人、虚心听取意见。并且,在“余风今日更谁传”一句中,我们还可基于北宋历史的了解,得知诗人王安石也于其中表达了对于诸葛亮先贤风范无人继承的慨叹。

③第三首诗中,胡安国借助诸葛亮出使东吴,仅凭言辞说服孙权联刘抗曹的历史典故,充分展现其外交智慧。并且,诗人还借助“气如山涌剑横秋”一句,以壮阔比喻形容诸葛亮的胆识与气势如山般雄浑,如剑般锋利,充分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赏与推崇。在诗歌最后两句中,胡安国还直接反驳了薛能“成何事”的质疑,强调诸葛亮的贡献不可否定,并以“万古忠言第一流”最终定论——诸葛亮的忠诚与谏言是历史上最杰出的。胡安国从忠义品格和历史贡献的角度,认为诸葛亮的精神价值远超一时成败,其忠言与谋略永垂不朽。

编辑:小徐